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细胞。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邮储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经济日报》三方合办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这是继2019年成功举办首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后,各界对我国小微经济问题再次“把脉问诊”,非常有意义。在2020年小微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小微经济,意义非...
2020新冠肺炎疫情肆虐,3月9日至19日,美股出现史无前例的四次熔断,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以此为契机,3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教授开始了“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思考与写作之旅!最初一月,几乎日日笔耕不辍,至12月28日,得稿95篇,洋洋洒洒50万言(至今已有70万字),成著作《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思考》《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再...
2020新冠肺炎疫情肆虐,3月9日至19日,美股出现史无前例的四次熔断,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以此为契机,3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教授开始了“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思考与写作之旅!最初一月,几乎日日笔耕不辍,至12月28日,得稿95篇,洋洋洒洒50万言(至今已有70万字),成著作《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思考》《2020全球金融大动荡的...
本书依据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工业化、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关联模型(PiSR);依据全国及各省空气质量数据与大气污染排放数据,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治效果;应用时间序列、空间计量、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分析工业化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影响机理,具体包括探索工业化进程与大气污染的相关性,研究产业结构、能源消费、技术进步等工业化要素对大气污染...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进》首先针对我国经济改革带来的制度变化做出本质性的分析,同时特别讨论带来制度演进的改革本身发生的突出历史变化;然后,根据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判断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正义性、进步性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价值标准,分析中国制度变迁中的经济增长;再进一步,则是深入考察这种增长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带来的质态提升;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中国...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异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中国开始告别以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逐渐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在此情况下,如何理清新形势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异、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创新宏观调控理论机制和手段,以及丰富宏观调控工具的使用等都是中国宏观经济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人民大...
作者在书中对公共外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与舆论战略研究,提出了“多元公共外交”概念与理论框架,对公共外交中的多元行为主体角色和舆论战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对舆论与公共外交、智库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公共外交、中美关系与公共外交进行了专题论述。“多元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权利系统,主要由国家权力、思想权力、舆论权力和经济权力构成。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以及普通公众形成了多个...
全面提升智库的智力资本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所在。近现代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思想的崛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探索一条史无前例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思想的崛起意义更加重大。当前,中国在大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和智力储备显然不足,亟须加强以智库发展为核心的智力资本构建。
本书围绕提升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这一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中国智库发展的历...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可能面临重大调整。如何规避“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体系的漏洞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人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范志勇撰写的这本智库丛书,在梳理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理论最新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现状,考察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引领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智库丛书由人大的三位经济学博士共同撰写而成,它的亮点在于首先澄清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理解和操作上容易产生的误区,并深入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理论逻辑。最后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就中央部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劳动力市场发生的巨大变革在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较于国企职工市场改革,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更大、持续更久、影响更为深远,却鲜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书作者——人大国发院刘晓光博士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视角,阐释了中国的投资、储蓄和经济波动这三大发展谜题。本书研究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推论是,当前农业劳动力转移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是边际上...
在“三农”问题中,通过农民合作实现农民的组织化是解决我国庞大的农民群体和农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仝志辉副教授的这本智库丛书,梳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演变历程,针对涉农部门和资本下乡之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发展的现实,提出通过三种合作功能、三级合作组织和三类农村发展机制的“三位一体”构建农民综合合作体系,走出一条农...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人大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和法治模式展开全方位比较分析,突出双方在法治发展路径上的差异,以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的曲折历程,深入剖析中国法治道路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性,总结出中国法治的模式特征和实现原则,为法治中国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前瞻。
冯玉军著(冯玉...
2016年,俄罗斯与欧美西方国家的关系持续恶化,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该何去何从?同年,俄罗斯进行国家杜马选举,普京的支持率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这对2018年的总统大选又有怎样的影响?2016年也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两国元首再次签署三个重要的政治文件,中俄两国此番举动又会对世界格局变动和全球治理体系带来怎样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
与古城邦和中世纪政治甚至近代国家相比,现代国家结构具有无比的复杂性。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描述国家结构和性质的理论——政体理论却反而 更加简单化,尤其以“民主—非民主(专制)”二元对立的政体观为代表。这种观念与实践的鸿沟是如何形成的?千百年来,西方政治学的政体观是如何由亚里士多德的“多元论”演变为“二元论”的?我们又能从前沿的新制度主义范式中借鉴什么资源,破解“二元论”...
《21世纪资本论》中揭示了一个问题:后冷战时代是一个不平等加剧的时代,资本的强势回归和肆无忌惮是促使这一不平等加剧的首要原因。张飞岸的《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同样以探寻不平等加剧的根源为出发点,本书回答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为什么在一个号称民主终结历史的时代,民主的扩展与不平等的加剧会同时发生?本书指出,民主与平等的脱离是民主自由化的结果,而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民主观念日趋成熟,中 国的民主实践也更加多元化。在观念上,从民主就是 选举的单一民主观,演变为多元形式的民主观。在民 主实践上,本研究的发现是,每十年都有主导性的民 主形式出现:80年代流行的是选举民主,但也提出了 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即今天所说的协商民主;90年代是 自发的基层民主即村民自治;21世纪头十年则是顶层 设计的党内民主以及自发的网络民主即参...
流行的民主常识比如“选举式民主”(“党争民主”)遭遇到世界性挫败,不但“无效民主”无处不 在,民主形式的变种还直接引发了世界政治冲突。我 们必须寻求民主的“新常识”,即发现那些固有的但被忽视的“常在道理”。政体意义上的民主不但有赖于社会权利的实现,也离不开国家的在场。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的关系有好有坏,而国家建构意义上的民主必须是讲究“时间性次序”的。民主说到底是为了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