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丨王水雄:“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成为重要任务 是夯实共同富裕的机会基石
发布时间:2025-10-25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王水雄在接受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访问时表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是夯实共同富裕的机会基石。另外,坚持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的原则,核心是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关键在于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是重要抓手。
王水雄表示,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民生保障等方面既有一脉相承的理念,也有与时俱进的新表述与深化内容。其中,“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成为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未明确提及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这一表述。而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将其作为完善和改善民生政策的重要内容,强调要通过制度改革,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为人们提供更多平等的发展机会。
王水雄表示,社会流动的内涵需从物理空间流动和社会阶层流动双重维度解析,二者共同构成社会活力的底层逻辑。其中,物理空间流动表现为人口在区域间的迁徙,如从北方到南方、东部到西部、中小城市到中心城市的地理位移,这是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的基础形态。社会阶层流动则指向职业与身份的系统性跃迁,例如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普通群众成长为干部、企业人才进入政府管理体系,这是社会结构优化的核心体现。
他认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对提升民生品质与推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其本质是打破 “阶层固化” 的壁垒,让个体发展拥有平等机会 —— 无论是经济保障、职业晋升还是未来前景,都能通过努力实现突破,而非被先天条件束缚。
王水雄表示,实现这一目标则需三大制度支撑:一是筑牢兜底保障底线。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性保障标准,覆盖全人群,尤其确保农村老人、城镇退休人员能拥有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消除流动背后的生存顾虑。二是搭建发展赋能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兴领域,引导社会资源向年轻人聚集的赛道倾斜,让更多人能共享财富积累的机会。三是倡导宽松时空安排。实行一周工作四天的宽松的作息制度。这样将小长假制度化,更有助于物理空间意义上的社会流动在全国范围的有效匹配。
王水雄还提到,坚持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的原则,核心是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关键在于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兴技术是重要抓手。以人工智能为例,其大规模推广后,需通过政府调控强化普惠属性:一方面,平衡技术红利的分配,避免少数群体垄断;另一方面,做强网络与商务场景的匹配功能,例如通过平台建设连接养老服务、受灾人群的需求与供给、对接就业岗位与劳动力资源,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民生痛点。
原文链接:《大公报》王水雄:“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成为重要任务 是夯实共同富裕的机会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