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4
25
[NPE201406] 丁守海等:“无就业增长之谜”已成过去时
来源: nads01

 

本期专题报告的题目是《“无就业增长之谜”已成过去时》,作者是人大国发院研究员丁守海等。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就中国的经济增长提出了“无就业增长之谜”的假说,其核心观点就是,中国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在90年代之后急剧下降,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能力大幅度下滑。“无就业增长之谜”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了质疑,如果它确实存在,理应引起重视。

 

但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无就业增长之谜”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即便曾经存在,今天也趋于消失。我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如下三点理由:

 

1、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增长(或衰退)对就业的冲击不可谓不大,甚至令人震撼。“无就业增长”假说无法解释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的事实。进一步,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造成巨大冲击;2013年经济以相对较低的速度增长,却带动了1310万城镇新增就业。这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实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力并不低,“无就业增长”可能只是一种幻觉,它可能源于某种技术上的处理偏差,如统计遗漏问题。

 

2、 通过分析单位经济增长所能带动的非农就业数量的演变轨迹,我们发现它呈N型波动趋势,自2002年以来,即已逆转了下滑趋势,并出现大幅回升,目前已超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峰值水平。类似地,我们利用弧弹性方法进行估算后发现,中国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经历了一个明显的V字型波动过程,其转折点也是发生于2002年,就业弹性在90年代经历过一次明显的下滑过程,但此后开始大幅回升,目前已稳居历史次高位的水平。这些数据说明,即便中国在90年代确曾出现过“无就业增长”现象,但今天也趋于消退。可以说,“无就业增长之谜”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一种暂时现象。今天随着中国工业化向高加工度阶段挺近、国企职工分流下岗的完成以及隐形失业的消失,这些特殊因素已不复存在,“无就业增长之谜”失去了基础。而国民经济的两次转型即服务业崛起与信息化带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正在重新提振中国经济的就业容量。

 

3、 进一步,鉴于当前就业弹性估算方法可能存在的缺陷,我们设计了一种更为系统的估算方法,它不再是只考虑产出变动对就业的当期影响,而是把可能存在的滞后影响也考虑进去。结果发现,自2002年以来,中国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并不算低,短期就业弹性大约介于0.2-0.3,长期弹性则维持在0.3-0.4之间的相对高位。据此来推算,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在当年仍能带动100-150万的新增就业,长期内则能合计带动130-18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不论是从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的角度看,这样的就业带动能力都不能算低。

 

综上所述,至少在目前“无就业增长”现象并不存在。它也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强关联性依然存在,就业对经济增长的依赖性并没有减弱。

 

当然,对于“无就业增长”问题,我们也要动态地看待。近年来随着工资水平特别是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诱致型技术变迁的作用下,工业部门正在加快推进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用机器来代替人,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毕竟还有庞大的就业压力,只有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无就业增长”的隐患。

 

全文下载:人大国发院专题报告NPE201406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