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公共政策评论系列活动(NPE201301)
在密集的舆论监督和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村官腐败又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0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国发院)在国学馆525会议室主办了主题为“如何治理村官腐败”的公共政策评论会。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曹国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董磊明和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仝志辉三位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并与参会的媒体记者以互动的形式探讨了如何遏制村官腐败的多发态势。
在讨论会上,三位专家首先系统梳理了村官腐败的形式、类型以及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村庄的不同表现,接着对现有的四种主要的治理村官腐败的措施一一进行了评估。对于村民自治的民主参与思路,曾任民政部信访办主任、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曹国英先生根据其多年工作经验,介绍了村民自治的一些关键制度设计,也指出了县乡贯彻村民自治不力、落实法律规定走程序以及村民反腐缺乏组织平台等问题。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仝志辉分析了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被形式化的原因,指出村民自治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一致化、正规化使得其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些过于强调民主化的措施在人口流动等新形势下又不具备实施条件。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董磊明分析了村民对村务缺乏关心以及选举遭遇派系竞争等问题。《中国社会报》等媒体记者加入了对村民自治效果不佳原因的争论当中,广泛涉及了目前村民自治涉及的贿选、两委关系等问题。在接下去对限制村级权力、司法介入和加强信访等防止村官腐败思路的讨论中,三位专家各自都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专家提醒有关部门注意,通过村财乡管、国家支农资金入户等防止限制村官权力,可能引发村级权力没有自主性和足够资源办理公益事业的负面后果。对于司法介入,专家提出要针对不同类型村庄,有针对性地运用司法力量,也要对村民在运用司法武器反腐方面的困难给予重视。对于加强信访,专家肯定了其积极作用,但是对于体制内仍然存在的限制信访渠道发挥充分作用的矛盾和问题也进行了分析。
如何克服现有防止村官腐败的制度成效不佳的思路。专家们和媒体记者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综合起来,大家提到的重要观点包括:要基于乡村社会和村级工作的特点设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治理村官腐败的工作目标;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大量向农村社会注入资源的契机在农业型村庄发育村民民主参与的有效形式;要建立健全村民组织反腐的有效平台;要警惕形式化的各种监督机构叠床架屋空耗制度资源、销蚀村民反腐信心的倾向;要注意发挥乡村治理中的道德和文化资源重构乡村的公共舆论,对村干部进行激励;要同时动员村内各类精英和地方社会的精英的力量,通过乡建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平台,形成共谋发展、造福乡里的形势,自然形成约束腐败的社会氛围;取消县对乡、乡对村的压力型管理,强调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避免因指标管理而使得村干部向上违规争取项目,在村内违规分配国家下达资源;开发体制内的声望和政治资源,对有作为的村干部赋予更好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激励其长期扎根村庄、服务村民。
这次公开讨论会由人民大学国发院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改革研究中心承办。改革研究中心主任聂辉华教授、韩冬临研究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讨论会。来自《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报》、《瞭望周刊》、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搜狐网等多家重要媒体的记者参与了讨论,贡献了很多观察和思考。
(供稿:国发院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