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布。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关系学院许勤华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是“项目引导跨学科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国际能源、环境及气候概论》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广泛分析、综合现有风险指数研究,提出了“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两个新维度,将传统的风险指数所考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投资4个维度拓展至6个,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中国人民大学能源投资政治风险指数(RUCIEIPRI)”(以下简称“人大能源指数”)。报告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投资政治风险进行指数评估,展现各国的政治风险水平。报告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典型国家(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模式和能源投资中的气候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提出风险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政治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能源合作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然而,如何定义和量化正式风险是学术界的长期课题。学术界目前对政治风险的定义方式达近30余种。政治风险研究应当在广义的概念框架内进行,即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在内的“大政治”概念。报告对涉及6个维度的39个指标进行了指数设计,在国内首次提出专门针对能源海外投资政治风险评估的人大能源指数,并以此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风险进行度量。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大部分国家属于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国家主要集中于南亚、西亚和北非地区。
许勤华教授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存在多种能源合作模式,我国企业近年来在这一地区的投资也呈扩大趋势。我国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认识当地存在的政治风险,做好事前评估,利用情景分析准备多种预案,以确保投资安全。此外,气候因素对这一地区的能源合作的影响正逐渐上升。我国企业也应密切关注投资对象国的相关气候和环境政策,重视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并利用政策变化衍生的契机选择适宜的投资策略。
来自国家发改委国际能源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新华社、中石油集团、牛津能源研究所(OIES)和第一财经的专家对报告作了点评。与会专家指出,本次报告发布的人大能源指数是国内首个针对海外能源投资的政治风险进行专业性评估的指数,对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帮助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一带一路”倡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上的重大战略调整,对促进国内经济结构优化,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龙永红处长出席发布会并表示,报告和指数的发布是人大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远远超出课程设计的预期。人大将继续推进教改,在所有课程实现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结合。
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商务部、外交部、中石油集团、中海油集团、神华集团、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壳牌公司等单位,和中国新闻社、中国能源报、中国日报、经济参考报、经济观察报、财新网等20余家媒体。
媒体报道:
中国外资:http://www.ficmagazine.com/root/10329/category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和讯网http://tech.hexun.com/2016-01-18/181852887.html
中国网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118/3548627.shtml
财新网:http://opinion.caixin.com/2016-01-18/100900738.html
环球人物网:http://www.hqrw.com.cn/2016/0116/44663.shtml
中国门户发展网:http://cn.chinagate.cn/news/2016-01/18/content_37598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