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5
30
陈雨露:建立“金融失衡指数”取代传统指数
来源:新华网 admin

新华财经    北京5月27日电  5月2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撰写的《走向核心国家——中国的“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对外发布,报告认为人民币30年内将替代美元,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应该在2015-2020年之间完成。报告还建议创立一个可以有效描述中国经济周期中的金融失衡现象的“金融失衡指数”取代传统的CPI、FCI、PMI等指数。
 
中国应创立“金融失衡指数”取代CPI
 
报告首次将金融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提出构建中国的“大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报告还提出了几个“重磅型”理论和发展路径,如中国金融业应走向混业经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人民币国际化通过“三步走”最终于2040年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等。
 
值得注意的是,陈雨露创立了一个新型发展指数——“金融失衡指数”,他认为:“该指数不仅可以有效描述中国经济周期中的金融失衡现象,而且比传统的CPI、FCI、PMI等指数更为准确,也更为领先。”
 
在金融体系的风险监测方面,早期的方法主要是“金融危机指数和早期预警系统”。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程度,但大部分指标缺乏“前瞻性”,而且“决策者常常会在纷繁复杂和彼此冲突的指标面前变得犹豫迟疑”。而创建“金融失衡指数”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有效反映金融失衡程度的代表性指标,将其作为危机预警、检测系统性风险和进行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参考变量。
 
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金融失衡指数”所叠加的多重基本指标,包括社会融资总量、投资、企业杠杆、利差水平、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这些指标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金融体系的“融资泡沫”、实体经济的“投资泡沫”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发展程度和演化路径。
 
报告中说:“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失衡指数’与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具有较强的系统相关性,且与现行的‘企业景气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相比,它对经济周期的反映更为敏感也更为领先。”
 
人民币30年内将替代美元
 
报告着重对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热点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发展路径。陈雨露认为金融开放的本质是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金融产业的对外开放以外,货币的国际化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陈雨露认为,“英镑和美元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分别用了55年和50年”,人民币国际化也将是一个渐进而长远的过程,“未来30年,中国应该通过两个‘三步走’战略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具体而言,两个“三步走”分别指:
 
在人民币崛起的使用范围上,第一个十年是“周边化”,即完成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第二个十年是“区域化”,即完成人民币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使用;第三个十年是“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关键货币。
 
在人民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功能上,第一步是“贸易结算化”,即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充当国际结算货币;第二步是“金融投资化”,即人民币在国际投资领域中作为投资货币;第三步是“国际储备化”,即人民币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
 
陈雨露在报告中说,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大国,积极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而资本账户开放是中国金融发展长期战略的必然选择。
 
报告认为,在渐进推进资本帐户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开放保护”的核心思想,一方面在名义上和原则上提高本国的金融开放程度,满足参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合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的审慎监管条例和措施,对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资本施加必要的限制,确保金融的实际开放度保持在本国可承受和具有调控能力的水平上,从而将金融开放带来的负面冲击降到最低。
 
报告还明确提出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间表,认为综合考虑国际经验和国内环境,同时结合利率市朝改革的时间表,“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应该在2015-2020年之间完成,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窗口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好吻合”。
 
“大金融”或会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如何用“大金融”思想构建新型的中国金融发展体系?报告中指出,中国金融的对内发展,一是如何构建高效而稳定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二是如何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
 
在中国金融的对外发展,一是通过合理的“开放保护”和适度的国家控制,在确保宏观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顺利实现资本账户的渐进开放;二是根据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对外战略,结合资本账户开放和利率市朝改革的实际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报告认为,中国的金融发展路径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定位:一是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体现保障功能;
 
二是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体现发展功能;
 
三是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货币和金融产业的崛起,体现支撑功能。
 
基于上述战略定位,中国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金融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双轮驱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走向核心国家——中国的“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报告的发布,是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第二次理事会后随即进行的。
 
此前的闭门理事会云集了中国财政金融领域的诸多“大佬”。除陈雨露和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捐助者、人称“阳光私募第一人”的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外,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哈佛大学著名“中国通”柯伟林教授等也都出席了理事会。
 
而人大重阳理事会成员还包括上海证交所总经理黄红元、高盛高华中国总裁章星等。这些金融“大佬”的支持,加之人大重阳“现代化智库”的创办背景,有民间分析认为,不排除“大金融”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可能性。(郎梦盼)
 
原文链接:[新华网]陈雨露建立“金融失衡指数”取代传统指数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