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对2016年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志勇副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8月份,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此前初现的企稳现象,但是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宏观经济风险依然处于累积阶段。
宏观经济企稳的现象表现在:第一,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环比增长率有负转正,显示工业部门复苏迹象初现。第二、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降幅收窄,人民币计价的出口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人民币贬值对贸易的改善作用初现。第三,工业生产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5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
第四,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同比、环比呈现小幅微涨;8月份同比增速6.3%,环比增速0.53%,分别比上个月加快0.3和0.01个百分比。第五、8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达到50.4,扭转了此前连续数月下降的趋势,间接支持制造业复苏判断。
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不稳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不足,价格指数负增长风险依然存在。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为1.3%,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对环比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季节调整后发现,消费者价格指数下行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负增长的风险依然存在。二是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增速都处于下行通道。2016年以来M2增速持续下滑,从年初的14.0%下降至7月份10.2%,几乎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12.2%,比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广义货币增速跌至危机之后最低点,货币政策有“名松实紧”的迹象。
宏观经济风险依然处于累积阶段。具体表现在实体经济面临不确定陷阱,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货币存量活期化现象假设;流动性供给存在“脱实向虚”风险;板块和地区经济塌方式下滑风险依然存在,地方财政面临较大考验;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
与会嘉宾围绕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并各自发表了精彩的观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杨瑞龙教授表示,“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品牌论坛“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在十周年之际重点打造的常规性活动,拟于每月举办一期。分析会突出“时效性、学术性、政策性”,旨在汇聚政府部门、行业和学术界的思想力量,针对宏观数据进行及时分析,把脉中国经济,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