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11
19
“遥感与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农业政策研究中的作用”公共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行
来源:王艺诺 hmj

2015年11月19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遥感与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农业政策研究中的作用”公共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仇焕广教授主持,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李强子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吕开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徐新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潘婕副研究员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林慧龙教授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

 

 

 

仇焕广教授首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大数据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农业政策研究中的大数据应用方兴未艾。遥感与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农业中应用广泛,可以为农业政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助力农业政策的跨学科研究。所以,这次研讨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会上,三位专家先后做了主题发言。来自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李强子研究员解说了关于农业遥感监测与农情信息服务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这其中包括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农作物识别与种植面积估算、农业环境遥感分析与农业灾情损失评估,以及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作用。通过李强子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中国民用卫星的勘测精度已经可以达到0.8米,商用卫星的精度达到0.5米。这使通过叶片形状颜色,识别出不同的作物,进而可以估算出种植面积和产量成为了现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检测作物的生长过程的情况从而预测出今年作物的长势和收成。这项技术在作物相关数据的统计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一项有着跨时代意义的技术。

 

 

 

针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徐新良研究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其中提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IGBP和IHDP于1995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提出了几个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框架问题:①在过去的300年间,在人类的作用下,土地覆被是如何变化的?②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影响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人类因素有哪些?③在未来500-100年,土地利用将会如何影响土地覆被变化?④对于某一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近期内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的?⑤气候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相互作用如何?针对这几个问题,现场学者专家的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潘婕副研究员给在场的专家详细的讲解了气候变化情景数据研发与应用。其中,关于未来五十年的气候变化情景我们是如何进行情况评估的,是在场学者关注的热点。对于气候变化情景的精度,潘婕老师也纠正一个误解,模式高度不等于实际高度这种情况是允许存在的,气候变化情景数据空间精度不是指特质某一天、某一季度、或者某一年的气候数据,它可能指代的是五年、十年的一个变化方向。

 

 

 

此次会议尽可能的省去一切不必要的环节,言简意赅大大扩充讨论的时间,使得讨论非常活跃和深入。由于本次会议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一次合作,这使专家学者们在新的知识背景下找到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对农业政策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和切入点。无论是遥感还是地理信息的“大数据”,对农业政策的研究都是强有力的支撑。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