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自1970年在美国以住房抵押支持证券的形式首次发行,便逐步成为了20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从传统上定义,是指把能够在未来一段时期产生的可预期现金流集中起来,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化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是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向可交易债券的转变。
对于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处理,将其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负债的前提下,发起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产流动性。根据资产证券化的这一特性,林业资产证券化有可能为资产流动性不强的林业开辟一条新的前景光明的融资渠道。探究林业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明确其在中国实施可能存在的障碍,这都需要来自多个角度的学术探讨和汇集各方的深入交流。
基于福建为期一周的调研,刘金龙教授以永安林业和福建金森两家上市林企的融资历程为素材,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召开了本次的林业资产证券化务虚会。汇集来自林学界、金融学界、实务部门、公益基金等多方面的智慧,以探讨国内发展林业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可行性、必要性和国内现状与问题。
本次务虚会于2015年10月24日8:30-11:30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52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刘金龙教授主持,就“林业发展的特点”“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林业融资的需求”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主持人刘金龙(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林业和资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首先对此次务虚会的背景和宗旨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讨论主题设置和时间安排做了说明,并对与会专家的研究领域作了简短介绍。随后各位专家分别发言。
宋常青(国家发改委农经司林业处主任)认为林业有着很大的资金需求,在现有融资情况下,林业面临着发展瓶颈的制约;林业有着大量的流动性较差优质资产,林业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林业的投入周期长,在前期没有现金流的支持,通过资产池,可以解决林业断崖式的现金流;林业资产证券化仍面临着评估体系不完善、破碎化的林业资产整合、林业政策风险较大、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李勇(亿利公益基金秘书长)进而提出了以下观点:林业资产证券化可以为资产原所有者提供一个退出机制;林地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包含生态效益等社会效益;华为、中信可以提供更多技术支持,更为翔实的数据可以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环境资源的评估价值并不为市场所接受;并以美国排污权在中国的试用为例,认为引进林业资产证券化需要对其背后的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以以色列的种植业为例,认为产学研需要紧密的结合。
郑志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副教授)以标的物的特性和产权结构为思考点,其发言的侧重点在于:错峰可以通过经营管理来实现;融资和经营管理是相互依托的;贷款按照理论上而言,是更好的融资渠道,因为在不分散收益权的同时,贷款可以减少税收;金融无法代替实体经济,金融的本质是一种服务;上市融资并不是一个必要的途径,需要以企业的经营实际为出发点;证券化问题需要明确经营主体。
张大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林业资产证券化是否是一个伪命题?张大红教授结合着自身对于林票的研究,阐述了自己对于林业融资的看法:金融进入经济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林票本身就是金融市场和林业资产的结合;林业资产的特点,一是空间上的分散,二是资源之间的连接性的分散;林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生态产品的界定,是对于森林较长的生产周期极好的改善;林业长期靠国家的普税来补贴;确定生态当量后,通过政府权力,强制污染企业购买;描述了生态当量供需的机制和当量的核算方法。
刘金龙教授以碳市场为例,认为碳市场的崩盘,对于生态效益的交易和环境产品的金融创新有着很多的启发。专家们随后就生态当量的核算、林票的激励作用和生态当量供求平衡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类承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投资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债券培训专家)以金融学专家的身份,认为林业并不适合林业资产证券化,并提出了以下观点:融资模式和行业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是产权明晰;资产证券化对于资产有着三点要求:数量大、现金流稳定、资产具有市场价值且可交易;资产池需要充分丰富、高度多元化的资产;中国以信托来承担SPV的功能,在中国这一类信托存在着双重收税的问题;林业可以采取“公益基金和政府投资作核,以此吸引社会资本”的模式进行融资;美国的信用体系完善,违约惩罚高;林业REITs虽然流动性强、准入门槛低,但是人的价值判断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金融对于法律的要求十分高,尤其是资产证券化;中国现有的资产证券化更多的是“赔本卖吆喝”,目的在于积累经验。
刘金龙教授认为,讨论很具有启发性,林业资产证券化对于金融的创新和林企的融资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在林业有着强烈的融资需求的情况下,专家们表示可以就林业融资这一话题,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会议讨论内容安排紧凑,内容丰富,讨论深入。会议结束前,刘金龙教授作为代表主办方感谢各位专家对务虚会的大力支持,各位专家对下一次的讨论和进一步的学术合作表示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