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11
15
[人民日报]冯仕政:高质量推进新阶段人民城市建设 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来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202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超过9.3亿人生活在城市,城市成为人民群众朝夕相处、营造美好生活最切近的场所和场景。城市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城市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就必须更加精准地锚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质量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城市工作面向新阶段、迈上新征程、开创新格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城市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快速城镇化、城市大发展的过程。只有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才能在高速前进中把稳方向、保持定力,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一是不能“见物不见人”。要看见人民,首先要看见人;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以人为本。“城市的核心是人”,不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简单堆积。不能片面追求物质设施的高大、宽敞、气派,甚至求新、求异、求洋,只考虑物的尺度而忽略人的尺度,只见物理而不重人理。“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决不能像总书记所批评的那样,城市的马路“以车为本,动辄八车道,都要建自己的‘长安街’,反而搞得居民出行很不方便,亮一个绿灯的时间根本过不了马路,缺乏起码的人情味”,“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群众生活却越来越不方便”。

二是不能“见总不见分”。“人民”并不是一个均质的、同一的总体,内部也分成不同阶层、多种群体,不同阶层和群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从同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受益的程度、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城市工作既要算大账、总账、平均账,还要算小账、分账、明细账。城市工作一定要坚持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保证所有阶层和群体在城市发展中“不掉队”。在这个问题上,当务之急是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安居,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同时想方设法帮助低保人口、失业人员、老年人等特定困难人群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不能“见城不见农”。以第一产业为中心的农村和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中心的城市,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上都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发展必须与乡村振兴携手并进,城市工作必须与农村工作同时并举,城市繁荣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凋敝为代价。农民、市民是一个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

二、城市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人民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城市工作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给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要始终把“人民生活”作为首要任务。

一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以及这三大关系之间的关系,统筹生产、生活与生态,着力促进三者的良性循环。离开生态讲生产、离开生产讲生活,或者反过来,离开生活讲生产、离开生产讲生态,都是不切实际的。

二是要善于以良好的物理空间营造良好的社会空间。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有生活就有交往,有交往才有生活。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小康目标的实现,丰富、活跃、健康、和谐的社会交往越来越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必要条件和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城市布局和空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活动和交往的空间及轨迹,因而必须有利于人与人的连结和团结,有利于人与人的交游和交流。

三是要尊重城市的社会肌理。人们在特定的生态条件约束下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反复交往、分分合合,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群落。社会群落是交往格局与空间格局反复拟合、终于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社会肌理。社会肌理是市民安排和安放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小生态,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品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决不能急功近利、大拆大建,以致把人变成缺乏历史传承的“孤儿”和缺乏社会联系的“孤岛”。

四是要加强城市的社会融合。城市社会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也是一个内部结构非常复杂的社会,彼此相交不深却又高度相互依赖,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如何加强社会融合是一个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城市工作要善于从群众的身边和日常入手畅通微循环,从社会的大局和团结着眼打通大循环,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

三、城市工作必须始终践行“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城市工作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扎实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

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的高度流动性、交往的高度即时性和生活的高度公共性,城市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在一个主要由陌生人构成的环境中,怎样把人与人之间自发的“萍水相逢”般的连结变成自觉的“唇齿相依”般的团结。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力量。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这个格局和能力把群众组织起来,实现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组织群众的最前线。要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党中央擘画的城市工作蓝图落到社会基层、落到生活日常、落到群众身边,做到可及、有感、管用,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此同时,要全面、科学地理解群众路线,认真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主动、积极地吸纳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让群众在实实在在的参与过程中培养兴趣、增强本领、贡献力量,切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是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时代特征和变化。准确把握群众需求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在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城市作为一个人口高度集中而又高度复杂的社会,上述特征无疑表现得更加显著。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会更大、结构会更复杂,对因此导致的群众需求的变化,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科学地把握。

城市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提高城市工作水平是关键。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做好城市工作,让城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链接:[人民日报]冯仕政:高质量推进新阶段人民城市建设 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