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9
24
[国家治理]张云飞: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深圳样本
来源: 张云飞

2023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在系统部署“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时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1]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指示的精神,深圳已于此前发布了《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简称为《纲要》)。今天,面向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建设,作为大湾区建设重要引擎的深圳,应该提升站位,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典范。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创新理论体系。[2]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等重大转变。这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识,竖立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路标”。第二,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重大关系。这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美丽中国建设规律的科学认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辩证法”。第三,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完成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重大任务。这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路线图”。第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这一重大要求。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深圳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是“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产物,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是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产物,将绿水青山(自然资本)和金山银山(经济资本)有机地统一起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深圳将自身打造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典范的科学指南。为了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深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进一步提升站位,按照系统观念,通过发展绿色生产力,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典范。

坚持以系统观念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经过40余年的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在各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革。但在今天,深圳面临着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发展空间不足、城市治理承压明显等诸多挑战。鉴于此,《纲要》提出,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的主要任务是:打造优美生态城市标杆、清新环境城市标杆、健康安全城市标杆、绿色低碳城市标杆、宜居生活城市标杆、改革创新城市标杆以及全球交流合作窗口。今天,按照“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的系统观念要求[4],深圳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努力。

打造人口均衡城市标杆。人口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变量。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指标已与世界一流湾区水平相当,但在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方面差距较为明显。深圳应该将建设人口均衡型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第一,应该按照自身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的数量和规模,以降低生态足迹。第二,应该加强同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深度的广域的经济合作,将人口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适度向外转移,将经济收益适度外溢,以确保在人口合理流动的同时确保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活力。第三,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应该将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切实保障劳动力的安全条件和身心健康,推动安全发展。第四,按照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应该切实增强深圳人力资本的实力,以人力资本集约优势来取代劳动力资源密集的优势。第五,按照人民至上的理念,应该将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典范的价值支点,“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5]。这样,才能确保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典范正确的政治方向。

打造资源节约城市标杆。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我国缺水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广东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抓好,加快全面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尽早造福广大人民群众。”[6]《纲要》提出:“加强境内外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构建双水源双安全供水体系,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在构建东江、西江双水源格局的过程中,深圳应该科学划定深圳河上游为生态涵养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应该按照生态水利工程的方式,加强沿渠的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安全地将西江水引入到深圳。在水源供应有保障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将资源节约和资源集约利用统一起来。从供水的环节来看,应该强化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环节质量管控,有效防止跑冒滴漏,提升供水的可持续水平。从用水的环节来看,应该推动企业和产业向节水的方向发展,大力培育节水企业,大力发展节水产业,通过科技进步,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应该将节约用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应该通过阶梯水价等市场机制促进全社会形成节水的良好习惯。最后,应该把水资源问题纳入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当中,努力“营造人水和谐城市”,大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在其他自然资源问题上,同样应该如此。

打造环境友好城市标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推进,深圳各类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深圳应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第一,由于气圈、水圈、土圈是地球圈固有的圈层结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因此,应该将数智技术运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当中,建立和健全覆盖各种环境介质的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7]第二,由于各种固体废弃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生产排放和生活排放存在着相互影响,因此,应该统筹各种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治理,加强生产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全链条链接,提升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再生化、资源化水平。此前,已经发布了《深圳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现在,应该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第三,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此,应该将深圳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建设当中,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强化深圳河等重污染河流系统治理,在环境标准、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等方面向香港和澳门看齐,学习港澳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最终,应该坚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城市标杆。

打造生态安全城市标杆。深圳都市圈海岸线总计约997.1千米,占广东省海岸线长度的25%左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生境破碎化等问题。鉴于此,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圳必须守牢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典范的安全底线。第一,加强生态系统安全维护。深圳应该加强自然岸线保护,加强滨海湿地、山地森林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美丽海湾建设,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8]。因此,必须加强红树林海滩自然保护区建设。第二,加强核安全维护。有关方面应该有效提升大亚湾核电站的绿色安全运营水平,切实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公海带来的各种后续消极影响,科学分析境外反核电运动的主张,强化核设施、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安全监管,加强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和研究,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第三,加强生物安全维护。应该加强口岸和边境的动植物检疫和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生物物种尤其是有害物种入侵,防止我国生物多样性流失,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水平,确保生物安全。第四,加强环境风险预警和监管。应该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利用环境健康已经被确立为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的大好机遇,建立和完善环境健康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监测、调查评估和管控制度体系,以确保环境安全。最终,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安全和发展,将深圳建设成为生态安全型城市。

打造气候适应城市标杆。使用石化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深圳电网属于典型受端电网,外省调入电量占可供本地区消费能源量的70%。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阶段,《纲要》提出了“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目标和任务。目前,重点工作应该是:第一,切实推进能源革命。在节约能源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深圳应促进能源结构的绿色智慧转型,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和光电,探索形成“风电+”和“光电+”的复合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和海洋能源,充分发挥智慧能源系统在能源革命中的作用。第二,有效发挥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推动“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探索沙滩资源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利用生物技术、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的集成来挖掘和提升海洋、湿地、森林、草地、农地的碳汇潜力,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第三,大力创新气候投融资机制。应该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当中,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标签品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经济优势,加强与港澳和国外相关方面的合作,努力在发展碳交易和碳金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最后,要协同推进节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共富。

打造灾害预警城市标杆。自然灾害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变量。深圳地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台风、暴雨、雷电、洪涝等灾害多发频发,因此,必须将建设灾害预警型城市作为打造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典范的重要任务。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综合性自然灾害防治立法,于2023年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目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利用数智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完善和强化对气象、海洋、地质、生物等方面灾害的观测、监测、预报和预警,全面获取自然灾害方面的信息,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和完善数智化灾害预警系统。[9]第二,按照生态工程的要求加强海堤、河道、水库达标加固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退还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挤占的生态空间,以确保河流自然而然地安全流淌。第三,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和森林城市,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和可及性,提升城乡建筑物的抗灾能力。第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促进全社会应急救援方面的协作。第五,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共同建设灾害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和应急调度系统,全面消除安全隐患。最终,要切实提高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能力,建设灾害预警型城市,努力打造灾害预警城市标杆。

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气候、灾害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自然变量,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要素构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因此,深圳应围绕提升上述自然因素的可持续水平,以系统观念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物质基础,这样,才能推动深圳率先将自身打造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典范。

坚持以培育绿色生产力为重要发展动力

为了将深圳打造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典范,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绿色生产力作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的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目前,深圳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

大力推进绿色科技革命性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从科技革命性突破入手。由于传统科技和传统生产力具有机械论范式的特质,造成了资源能源高消耗、生态环境高污染等问题,属于典型的“黑色科技”和“黑色生产”,因此,只有实现科技范式和生产力范式的生态学革命,才能实现颠覆性创新,推动绿色科技和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现在,深圳已经确立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5个领域的78项技术为推广项目。在此基础上,对于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的深圳来说,应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呈现出的绿色、智能、泛在等趋势,充分利用大湾区科技、教育、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推动数智科技、绿色科技、生物科技的深度融合,努力培育形成以生态学范式为主导的绿色科技创新基地,推动整个科技范式和生产力范式的生态学变革,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绿色科技创新之都。

大力实现绿色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由于主要依赖土地、矿石、石化能源等不可再生要素的投入,因此,传统生产力具有不可持续性的局限。新质生产力更为注重可再生要素的投入。“地少人多”是深圳客观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深圳应主要转向可再生要素的投入。第一,高效配置土地、能源等传统自然资本要素,将发展节地型产业和节能型产业作为发展的基本考量。第二,有效激活数据和信息等可再生要素,将之全面渗透到生产力系统当中,将数智科技和产业、生物科技和产业、绿色科技和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第三,大力促进科技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提增效质,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要更为注重提升普通劳动者从事智能生产的能力和水平。第四,推动资本要素从传统产业尤其是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中有序退出,向新质生产力尤其是绿色生产力领域有效积聚和汇聚。第五,大力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大湾区内的自由流动,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

大力推动绿色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最终体现在产业的创新发展上。现在,应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贯彻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上,形成绿色智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一,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要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就农业来说,“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10]为此,深圳应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综合集成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生物技术,支撑绿色智慧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实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11]据此,深圳于2022年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决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即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现在,应该将绿色化原则渗透到“20+8”产业集群当中。例如,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代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但也有可能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数据和信息的绿色收集、绿色整理、绿色存储、绿色开发和绿色运用,促进数据中心向绿色、零碳的方向发展,推动数字科技和经济的绿色化转型。为此,深圳还应该推动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形成“生态+金融”的产业模式。

总之,只有坚持以发展绿色生产力为重要动力,不断夯实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可持续经济基础,深圳才能将自身打造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典范。

(作者张云飞,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进展新论断新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22JZDZ008)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国家治理]张云飞: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深圳样本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