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6
26
[中国组织人事报]赵忠:以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和国家对就业高度重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政策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作用和功能,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

劳动力市场政策既是经济政策,也是民生政策

就业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双方形成的均衡状态。从劳动力的需求看,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劳动力最根本的需求来自企业通过生产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劳动力的供给看,劳动力的供给方就是劳动者,他们通过在劳动力市场上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劳动来挣取收入,劳动所得是家庭重要的生活来源。显然,就业既是经济行为,也是民生行为,劳动力市场政策既是经济政策,也是民生政策。不论是经济政策还是民生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目标本质上是统一的,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企业和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在利益诉求上有时候不一定一致,有可能存在矛盾。这种双方在利益诉求上存在的张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与劳动者的立场,但是从更广泛、更宏观的角度看,从长期经济的良性循环看,双方长期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销售出去才能完成整个经营生产过程,而劳动者是最大的消费者,劳动者的消费能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回报,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的分配结构直接影响消费能力。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两个关键着力点

发挥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一个是要着眼于劳动力的禀赋,例如禀赋如何转化为收入,劳动技能的形成和提升;二是要着眼于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就是工资的水平和工资分布。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就业的创造和增长,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禀赋通过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收入的机会。同时,企业和市场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劳动者的禀赋也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不断更新迭代,劳动力市场政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在职培训、终身学习等政策和服务体系来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禀赋,增强劳动者挣取劳动收入的能力,提高他们劳动收入的稳定性。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是劳动力的价格,也就是工资,具体包括水平和分布两个方面。工资水平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得占多大的份额,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回报和各自所占的比重。就业不平等的重要指标就是工资差距,这里的工资差距不仅仅是不同技能、不同岗位的工资差距,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歧视、垄断等等造成的市场分割而引发的差距。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建立一个公平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以制度和政策供给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

技术进步正在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本、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新的就业形态越来越成为岗位创造的主力。同时,技术进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非中性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偏向于技能、偏向于工作岗位的技术进步,对不同人群、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影响不一样。平台经济成为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新经济形态的重要代表。

平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机会和冲击,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大大增加了劳动者的禀赋转化为收入的机会,扩大了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的广度和深度;挑战是带来了对工作岗位和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的挑战,对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议价能力的削弱,对以企业为中心的在职培训体系的挑战。

针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劳动力市场政策要放大技术进步的就业功能,利用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来扩大就业容量。用制度和政策供给提升就业质量,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保护等政策措施来提升就业质量。针对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带来的生产过程分散化、虚拟化的趋势,改革和完善技能培训政策体系,构建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

平台作为新的要素组织方式,提供了很多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一种类似于劳动力市场的平台,一定程度扮演了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就离不开平台,平台自身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交换影响就很重要。实践中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平台公司在其ESG中纳入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容,推动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ESG两者的协同,把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结合起来。

(作者赵忠,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中国组织人事报]赵忠:以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