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5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雨露
【核心提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创新理论、决策咨询、引导舆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国家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创新理论、决策咨询、引导舆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智库水平。能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有思想、有价值、可操作的报告对策,是衡量智库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问题缺乏深入、严谨、科学的研究,真正质量高、效果好、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不多,常常是“国有疑难无处问”。因此,要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突出问题研究的导向,把研究的视野聚焦到时代的真问题、大问题上来,把研究的力量集中到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上来,加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夯实基础性研究、聚焦战略性研究、做好前瞻性研究,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
拓展国际合作,扩大智库影响。国家智库是推动公共外交、提升对外话语权的重要力量。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特别是在国际话语权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尽快建设一批能够在国际舞台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影响国际舆论的高水平智库,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区域和国别问题的研究,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全球事务、区域和国别问题的认识、思考和担当,提出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创新科研体制,激发智库活力。目前,由于体制的因素,导致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高校内部院系、学科之间存在诸多合作上的障碍和壁垒,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的团队协同研究与创新比较困难,智库科研创新的活力不足。而国家智库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通常需要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的团队协同研究与创新。因此,要抓住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契机,大力推进科研体制创新,勇于打破行业壁垒、部门壁垒、学科壁垒,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新机制,实现学术资源整合共享、研究力量深度融合,激发智库创新活力。
培育优秀队伍,夯实智库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队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探索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欧美很多智库之所以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个重要因素是智库带头人都曾是政府高层官员,他们带来了影响力。目前,中国高校进行了一些探索。把“旋转门”制度建设作为国家智库建设的一个突破点,一方面要支持高校选派优秀教师到政府挂职或任职锻炼,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党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到高校从事研究工作,形成政产学研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原文地址: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403/t20140315_330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