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7
14
[光明网] 林坚: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来源:2015-07-14 光明网 mzy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文化治理主要指对文化领域进行治理,其内容包含文化管理、文化改革与发展等,强调以人为本、文化育人、人才兴文。


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来说,文化是最深层、影响最为深远、经久不衰的动力。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最后都要以文化为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也表现为一种文化呼唤。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各方面。文化治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从主体结构来看,包括政党、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从内容结构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国家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涉及价值、主体、制度、技术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然体现为文化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中,最深层的内涵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凝聚社会共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国家治理得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最大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我国国家治理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中国梦的精神支柱。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是人的内在的、普遍的、基本的需求,是人生幸福快乐的重要标志。

进一步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


第一,充分发掘思想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并融入当下社会生活之中。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阐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眼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法导向。


第二,实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确立“大文化”概念,建立大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政策与法规。借鉴国外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主要有: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文化政策及文化立法、文化宏观管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界定、文化产业的集团化问题,等等。为此,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实行大部制,组建文化委员会,统一管理文化事务。必须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型政府,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从粗放式管理向分类化、精细化管理转型。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推进,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


第三,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将文化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适时上升为法律法规,加强地方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治化水平。


第四,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核心是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是使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保障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二是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三是提高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社会公信力。


第五,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包括:保障公民的文化自由,维护文化权利公平,鼓励公民文化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核心是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是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政府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培育各类社会文化参与主体,把文化创造的自由权交给社会和公众,以开放平等的姿态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统筹文化建设、文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统筹文化布局结构与规模速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文化发展的空间。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动员各方面力量,引导社会对文化的投资,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提升文化治理水平,需处理好八个重大关系


一是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文化具有差异性,包括内容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体裁的多样性。要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用主流文化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样态。


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的现象,多元文化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冲突、碰撞、摩擦,需要进行文化整合,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等。


四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关系。切实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五是繁荣市场和加强监管的关系。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确保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是坚持对外开放和维护文化安全的关系。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


七是加强管理和营造良好创作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搭建广阔舞台,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八是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积累就是旧有文化合理内核的沉积;文化创新可以是在文化积累基础上的发扬或延续,也可能是突变。


原文链接:http://theory.gmw.cn/2015-07/14/content_16290655.htm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