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9
22
[中国经济时报] 叶裕民:62地试点出炉 新型城镇化再添新动力
来源:和讯网 nads01

 

       2014-09-2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陈婧

 

       受访人:叶裕民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规划与管理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从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这是继8月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再一次推进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对于城镇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试点过程中又需注意哪些问题?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试点要兼顾特性与系统性

  “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对于城镇化将起到积极指导和全面推进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规划与管理中心主任、教授叶裕民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叶裕民认为,此次座谈会在前几次重大会议、规划以及国务院文件的基础上再一次为城镇化工作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紧接着,应该会布置具体的试点地点,明确责任,可以更加具体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此外,由于中国是多元化的、区域差异非常大的国家,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城市进行试点,有利于针对新型城镇化中不同区域的关键问题去寻求解决方案,进而全面推开,使得中国城镇化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符合各个不同类型城市特点的措施和手段,避免很多地方走弯路。
叶裕民建议,应该抓住某一类问题突出的地方去试点,这样更容易获得前沿性的成功经验以及理论总结,推广到全国,效率就更高。相反,如果在矛盾比较小、比较容易获得近期成就的地方试点,那么核心城市、改革难度大的城市所存在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未来改革成本反而会更高。

  针对此前《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五项任务,叶裕民表示,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如今,各个城市积累了各自的经验,很多单项任务都有能力完成,但是现在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系统不完善,因此,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一内容应当放在首位,应针对这一任务多找城市来做试点。“使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获得系统性的成就应该是最重要的。”叶裕民强调。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传统不同,一定不是注重局部、片面的工程,应该注重系统性。”叶裕民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的系统性进步过程,应该以人为核心,建立起人的生存、就业、创业、发展以及相关一系列系统的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各个群体发展创造各自不同但均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路径。

  落实四个重点,让新型城镇化“走”起来

  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指出,所有试点都要以改革为统领,按照中央统筹规划、地方为主、综合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

  “这四个重点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叶裕民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核心和难点,不管在哪里试点,民生都是基础,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也就是要改变农业转移人口低端居住、低端素质、低端生产的格局,这样他们才能够从事高效率产业活动,中国的产业结构才能升级。实际上,中国的发展要从改变民生开始,给所有群体以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这样整个国家新型城镇化才能真正“走”起来,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能落到实处。

  对于一再被强调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叶裕民解释道,城乡一体化包括双二元结构的一体化,即城市和乡村空间二元结构一体化,以及城市内部,特别是大中城市内部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的二元结构的一体化。“以城市现代化为前提去解决这两个二元结构的一体化是城镇化的终极目标。”

  此外,叶裕民认为,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是使进入城市人口、原有人口以及农村人口生活更美好的一种手段。叶裕民强调,一方面,政府既不能“越位”,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去建立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解决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包括低收入住宅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不能“缺位”,即应当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这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构建了基本的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这才是全面就业、创业、发展的前提。

  在叶裕民看来,绿色低碳既是城镇化的“次一级”目标也是一种手段,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好的环境,因此提出绿色低碳城镇化的目标。

  以“业”兴“城”,以“业”移“人”

  此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试点“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那么县、镇级单元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吸引力以使其担负起城镇化赋予的责任?

  叶裕民首先肯定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她表示,据测算,到2030年,城镇化中期,我国人口会达到14.5亿,如果按照70%的城镇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约为10.15亿,在农村还有约4个多亿,农村人口的公共服务需要靠小城市和县城来提供。未来包括农业技术进步,农村服务业在内,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是重要的依托,所以未来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支撑起农村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基地。

  此外,叶裕民表示,大城市由于聚集经济的存在,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也客观地吸纳了最多的人口,“我们现在自上而下的以中小城市为主的规划,和老百姓倾向与大中城市这种市场选择在空间上是错位的。”叶裕民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或可解决这一错位。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中国所有人口流动提供基本生产平台,因此,在全国统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后,考虑到家乡的社会网络和亲戚朋友,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愿意回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推进人口向中小城市回流。

 

       原文地址:和讯网 http://news.hexun.com/2014-09-22/168710412.html?from=rss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