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7
16
[金融时报]刘元春:立足预调微调 加强“底线”管理
来源:金融时报 admin

      2013年07月16日  金融时报

  记者 庞东梅

  在结构转型期,潜在生产率的下降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国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难以避免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一边是成本上升,一边是产出边际效益递减,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临近今年的预期目标。在外需不见明显好转,国内增长更重质量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在预期的合理区间?
 
  经济步入回缓通道需高度关注叠加效应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自2010年经济反弹之后持续回缓通道中,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二季度下行的压力较大,但是经济尚未触及底线。结合CPI等参数来看,总体供求依然处于平衡状态。”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7月15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尽管增长速度稳中略有回落,但经济运行平稳,而且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他表示,进入结构转型期以后,尽管潜在生产率有所下降,资源、环境、市场约束有所增强,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刘元春同时分析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趋势性回落明显。从三大需求来看,我国经济在三季度下行的压力抬头,应高度重视短期内经济回落形成的叠加效应。作为外贸先行指标,“广交会”订单以及新兴经济体和欧盟进口需求的回落有所加快,预示着三季度外贸形势会较二季度更加严峻。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已经接近历史低位,有进一步回落的空间,制造业萧条和产能过剩的趋势在三季度可能会加大。二季度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对未来消费持续回升提供的支撑力弱化。
 
  交通银行发给记者的报告指出,由于结构调整政策和新的改革措施意在长远,对短期经济增长推升作用有限,而依靠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难以有效扭转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的趋势,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联讯证券宏观及固定收益研究员盛旭认为,今年经济增速前高后低的格局仍旧不变,市场仍将面临向下的趋势性压力。
 
  创新和改革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虽然上半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但是当前出现的“经济冷、楼市热、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热”的矛盾现象,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刘元春认为,关键是通过制度化的改革来调整结构,而非简单的就结构调结构。
 
  分析人士则指出,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很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措施,创新和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今年5月,我国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1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0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简政放权”为市场注入活力。
 
  “营改增”改革的推进是今年财税改革的“重头戏”,在完善税制的同时,为现代服务业减轻税负,让企业“轻装上阵”,增强实体经济中微观主体的信心。更重要的是,现代服务业重复课税问题的解决,将有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将更趋优化。在金融领域,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日前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表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有望大大增强。
 
  显然,以改革释放红利,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仍将是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攻方向。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将对我国未来经济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短期政策调控需防跌破“底线”

  启动有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措施,虽然中长期来看是一大利好,但是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面对经济下行风险,如何在“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目前管理层已经释放出“远期调整不能带来近期风险”的信号,在依靠调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短期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业内人士预计后期宏观调控有可能将保持“大稳小调”的特征,不太可能出台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
 
  刘元春认为,中长期调结构促转型已经成为共识,由于经济触底不利于调结构,短期内宏观调控更应注重可控性,形成“底线”管理的思维,为中期有序推进调结构创造环境。宏观调控政策预调、微调可以适度加大,有意识对冲三季度经济下行的压力。尤其是财政政策,在关键领域且回落幅度较大领域进行干预。
 
  交通银行预计,如果三季度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或就业状况恶化,不排除政府会出台温和经济刺激政策可能性,这也有助于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