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举世瞩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林尚立指出,当前改革是围绕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展开的,必须有更具活力、更具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对基层和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他综合判断指出,解放生产力和增强社会活力“两力”是改革的核心,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靠创新,只有真正把创新释放出来,改革才能一步一步走深。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发展始终以改革开放作为整个发展的基本路径,那么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三中全会都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推进了整个中国的发展。
“三中全会标志性的主题都是围绕着改革来展开的。”林尚立在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说,“到目前为止有两次三中全会开创了时代,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叫新时期;第二次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相信这一次的三中全会将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也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这位多次参与过党的重要报告文件起草工作的智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性的历史征程,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人上百年的梦想,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有更具活力的、更具创造力的发展。
发展要靠解放“两力”推动
林尚立认为,目前改革核心实际上是两个解放的问题,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如何让新的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效应,构建与新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治理形态;第二就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关系到与经济紧密相连的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民生保障。
“中国发展到今天靠这‘两力’来推动,就是生产力和社会活力,是通过解放‘两力’来保持中国持续的、稳定的、有效的发展。”林尚立续言,这“两力”来源于哪里?就来源于持续不断的改革,来源于通过改革的制度创新释放,使“两力”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制度障碍被消解、被消除。“中国改革有它内在的逻辑,中央文件所强调、所贯彻的基本思路,是要把中国的改革持续进行到底,这既有新时代的任务和主题使命,但也有一脉相承的理念和原则。”
预计将涉四方面问题
围绕着解放两个力量来展开,林尚立详解指出,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预计会涉及到以下四方面问题:首先是创新。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能力没有,改革就不能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科教兴国战略落不到实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保障。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科教兴国,这就涉及到科技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这是关键,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创新,新质生产力核心也是创新。“如果改革不能解决创新的问题,改革就难以抓住要害,所以这是可以很明确做出判断的。”
第二是市场。市场要有活力,市场要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就要联动起来。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功能得以释放,道理也是很清楚。有创新的活力动力,有市场的活力,国家不可能不兴盛。从二十大报告就能看出后续市场改革的方向。
第三是治理。如何使整个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民生保障依然保持在有序范围,使中国之治得以延续,以治理促发展,以治理要效率、要质量。这就是改革要去进一步规范的,比如说要解决公平正义的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等。第四是民生幸福。民生问题涉及到衣食住行,医疗保障,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教育就业等一些相关问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很关键的任务。
“我们经过探索,也付出代价,终于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自觉的背后,一个最大的自觉就是,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变革中谋求新的动力,拓展出新的空间,创造新的体制机制,赢得新的发展机遇。所以说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常重要的密码。”林尚立说。
投身湾区建设 香港将参与国家腾飞
谈及香港在未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中的发展前景,林尚立指出,融入国家大局是香港发展最大的机遇,也是最大的战略空间。内地不仅有广阔的市场,也有大量人才,整个国家战略也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国际空间和国际舞台。
林尚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香港融入国家战略提供了非常大的战略举措。很多国家都靠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国家的发展腾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融入到大湾区建设,香港也将参与国家腾飞的历史进程。
香港至今仍有两大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一是在国际化程度和国际规则方面,在国际的参与度上有其独特优势。二是在金融以及在人才集聚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同时香港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这种优势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衰落,只要香港发展,这种优势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大湾区的建设都需要有这种优势。”
展望香港未来的发展,林尚立强调,香港的天地很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河套也好,深圳也好,既是香港发展的支撑,也是香港发展的腹地,一切都有赖于香港如何在国家发展大战略当中形成香港的大格局,也就是形成香港发展的大手笔。
推动制度型开放 与世界市场更好融合
“进入新时代以后,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我国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谈及制度型开放,林尚立指出,所谓制度型开放就是指开放进入到更深更实质性的层面,也就是如何按照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则来展开,发挥中国大市场效应与世界市场更好融合。同时也使中国与世界的市场经济运行惯例更好地衔接,从而使资本的流动、技术的交流、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在这一过程当中,商务和法律制度规范都能够达到更高水平。
“外国的资本、技术、知识、企业等,在中国的经营和发展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这是中国面向世界一个很基本的战略举措,也是一个开放型大国理应去完善和发展的地方。”林尚立表示,中国的开放跟世界有机地连为一个大市场,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联动的新发展体系,这样的制度型开放使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以及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更加畅通、更有保障。
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封闭的,而是与世界相通,如何把市场中多种制度规则融通起来也需改革来解决。一定意义上讲,强调制度型开放,不是简单的市场问题和空间问题,而是强调改革开放本身进入到制定规则和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层面,如果把它建设好,那么国际资本、全球的合作与交流就有制度的平台和法律保障,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这是改革的要求。
他续指,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还应该在制度、体制机制方面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为世界市场提供新的治理机制、新的运行规则。如果中国的开放能达到这样的层面,世界在中国所获益的不仅仅是市场,还有新的制度规则,新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因此制度型开放所具有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持续推进改革 使制度更有效更合理
林尚立指出,改革开放历史是发展所带来的,是探索带来的,是成功所启示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背后的法宝。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就没有未来。
林尚立说,进入新时代,中国以制度建设持续推进改革,成立深化改革委员会。十九大以前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由总书记亲自来推动改革。十九大后每两个月开一次会,持续推进改革。二十大后,正系统地谋划新的全面改革。“也就是整个的发展过程,改革是不停步的,改革是不停顿的,改革是具体的,改革是在日常发展中持续展开的。这就是它很成功的一个地方,持续进行改革,使得整个发展在改革当中不断展开,使这个制度更加有效,更加合理,更加庄严。”
谈及新时代治国理政,林尚立认为,总书记开创了新时代,把治国理政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新高度就在于它有一套非常智慧非常有效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与方略。十九大讲的方略,就是有一个非常宏大稳定的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协同,科学有效地推进。再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既抓领导也抓队伍。反腐斗争使整个队伍干事创业更加有效,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进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林尚立 出生年月:1963年11月
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2001年获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国内政府间关系》《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政治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合着)、《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等。
(原文刊载于《大公报》2024年7月9日第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