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9
01
[中国经济时报] 多项数据回落 政策仍需维持稳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nads01

 

       2014-09-0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见习记者 赵月若雪

 

       受访者:

  郭红玉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主任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8月28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今年7月份最后一个宏观经济数据,根据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23.3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6月份回落4.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解读称,1—7月份工业利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实施,企业销售保持稳定增长。二是成本费用上升势头有所抑制。三是主要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持续回落,为中下游企业创造了盈利空间。四是新增利润依赖于少数行业的现象有所缓解。

  业界分析认为,7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6月份略有下降,显示工业需求略有下滑,同时产成品库存增速和库销比均小幅上升,显示库存状况转差。

  信贷及社会融资缩减超出预期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转型之下,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耗期三期叠加的复杂状况中,经历了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后,经济基本面逐步出现好转。然而,截至28日发布的一系列7月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除8月1日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以外,从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中长期贷款量这三大实体经济指标,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再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来看,7月几乎所有实体经济指标普遍表现不佳,宏观和中观数据整体低迷,多项数据指标出现回落,工业企业经营数据正印证了经济下行趋势。

  在上个月多项数据当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社会融资规模及新增信贷在7月份出现的相当明显的下滑,并因此引发市场人士的忧虑。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主任郭红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数据回落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新增信贷需求不足。另外,除季节性因素和6月份冲高回落的技术因素外,监管部门对信托、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加强监管力度,上半年特别是6月份的信贷扩张消耗了银行优质项目储备等,都可能是新增贷款需求不足的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6月份社会融资总量及信贷数据大幅攀升,而7月份紧接着出现快速回落的状况,既有制度性的原因,也有经济内生性下滑的原因,同时也存在金融结构出现不断变异的原因。

  在刘元春看来,7月份金融数据的波动及回落主要由三点原因造成。首先,由于部分银行6月末冲时点、急于完成上半年信贷额度,使得6月透支了部分7月的信贷需求。6月社会融资总量达1.9万亿元,而新增贷款则大幅冲高至1.08万亿元,由此造成的基数效应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都导致7月社会融资及信贷规模两项数据双双大幅下滑。刘元春表示,季末金融数据的“高冲高落”是一种惯例,与银行的考核机制有关,属于正常波动。但他同时提到,根据今年6、7月份的数据来看,今年季度首末月份间数据“冲高”及回落的幅度都大大高于往年,这是值得注意的部分。

  其次,刘元春指出,除“冲时点”因素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三期叠加”,今年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下行的态势,且近期房地产市场普遍疲软,导致贷款需求相对较弱。而在央行给出的官方解释中,也同样提到,“6月贷款大幅冲高消耗了较多的高质量贷款项目储备,金融机构需要一些时间补充”。

  再次,刘元春认为,资金分流也是造成7月份金融数据下滑的原因之一。他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普遍存在的“以贷引存,以存储贷”的循环导致存贷款金额相互影响,一旦存款金额下降,贷款金额相应地也会下降。他表示,从人民币存款来看,一是证券市场在今年上半年,尤其是3月份以后,相对活跃,A股行情回暖加上IPO的重启导致大量的资金聚集在证券市场;二是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更为迅猛,理财以及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等快速崛起,进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节性时点波动,也分流了一部分资金,导致7月份存款下降的幅度相对明显。在存款季节性下降较多的基础之上,资金脱媒现象的产生,加上银行受制于存贷比及资本充足率等约束性因素影响,使得今年7月份人民币贷款的季节性回落较往年更为明显。

  最后,刘元春表示,近期监管部门大力规范相关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控力度同样也是原因之一。“历来监管部门出台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如规范票据等之后,相关业务短期内都会有一定收缩。同时,由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11个季度上升,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货币政策需维持稳健

  超过市场预料的一系列数据,使得采取更多宽松政策的压力进一步上升,也使央行接下来是否将有更多定向刺激措施推出成为热点话题。

  在刘元春看来,目前房地产的调整是阶段性的,加上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新常态,受“三期叠加”因素影响,未来实体经济对于信贷需求本身可能出现逐步回落的趋势和去杠杆、去泡沫的过程。预计未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仍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回落有可能会呈现出趋势性的变化。

  郭红玉则指出,加强监管从长期看是有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但也可能意味着信托、理财等表外业务的发展速度会有所放缓,而新增信贷需求,即银行是否能够快速找到新的好项目,则取决于经济预期。目前,实体经济回升的明确预期和进一步下行的预期都不十分明确。

  郭红玉认为,央行实施宽松性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增加基础货币或降低准备金率,并不是直接增加广义货币(M2)或社会融资规模。因此,定向宽松政策能否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进而增加货币供给,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新增贷款需求。从货币政策上来看,总的来说,1—7月份,市场流动性并不是很紧张,股市价格的上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央行定向宽松不等于央行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半年稳健型货币政策还是基本格局。

  刘元春同样指出,未来“总量稳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应该继续坚持。他同时提到,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基础上,应加大定向宽松的举措,利用创新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平缓目前季度性波动过大的局面。刘元春认为,近几个月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一系列 “定向宽松”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于经济下滑起到了明显的遏制作用。前期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可能是货币政策在今年第三季度,乃至第四季度初期应该继续坚持的基本方向。

 

       原文地址:中国经济时报 http://www.cet.com.cn/wzsy/ttx/ttx/1297791.shtml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