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8日 来源:经济日报
目前还没有到下全面降息决心的时候,但是可以通过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力度可控的手段进行调控
大的结构调整期需要货币政策的助力,目前我国通过定向措施支持结构调整的探索是有益的
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但只要经济基本面健康,通常是会逐渐下降至均衡水平的
近期不尽如人意的经济数据,使得市场对货币政策趋向宽松的预期再次高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货币政策该如何发力?《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
记者:您如何评价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应围绕哪些重点发力?
陈雨露:总体来看,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我国目前采取的货币政策总体把握较好。新常态下,货币政策需要从两方面兼顾:一个是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有形之手”也必须更好地发挥作用。
应当看到,中国经济调结构的机遇越来越少,现在是非常有希望的时期。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货币政策一定要咬牙坚守住,不搞强刺激。长期来看,强刺激只会使潜在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问题也将会更加严重。
但货币政策也不能无所作为,这就涉及货币政策如何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的问题。比如,通过货币金融政策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整的问题。我认为,产能过剩行业也要分情况来看。第一类产能过剩企业只是过于分散,可以通过并购,让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行业整合,央行需要在政策上给并购以金融支持。第二类是供给过度同时劳动生产率不高、高污染的企业,要允许其倒闭、退市,应允许核销其不良贷款。第三类是在国内产能过剩、“走出去”又能形成双赢的,要鼓励这类企业“走出去”,央行也要提供一系列的激励措施。
目前还没有到下全面降息决心的时候,但是可以通过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力度可控的手段进行调控。
记者:目前,针对定向降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您怎么评价货币政策在调结构方面的作用?
陈雨露: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的是总量问题,而结构性的问题主要由财税政策、产业政策来解决。
但我们也看到一个新的趋势,欧洲目前也采取了一些结构性政策。日前,欧洲央行启动了定向长期再融资计划,其目的是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也就是说,在大的结构调整时期,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助力结构调整。我国也是一样,光靠财税政策是不够的,需要考虑通过信贷政策等来完成结构性调整的任务。货币政策虽然以总量为主,但在结构性调整方面也要有探索和创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在通过定向措施支持结构调整方面的探索是有益的。
记者:我国企业目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观点认为,这与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抬升有关。对此,您有何看法?
陈雨露:利率市场化是大家呼吁比较强烈、同时也存在争议的问题。呼吁比较强烈,是因为国内确实到了建立金融统一大市场的时候,这个市场的核心就是价格的统一和市场化,这是达成共识的。争议则体现在,利率市场化后会不会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变得更高。
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但只要经济基本面健康,通常是会逐渐下降至均衡水平的。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稳健推进,下一步还有存款利率的放开,需要在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推出。理财产品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与否已经不完全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必然的趋势。
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集中反映的问题。从资金供给上来讲,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要保持资金支持的适度增加。此外,还要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这是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出路。对于不太正常的理财产品和影子银行业务,更需加强监管,控制其风险。
我们正在积蓄改革的力量,但是蓄势需要一个过程,各种力量只有达成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做到位。相信从2015年开始,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推进力度一定会明显加大。
原文地址: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8/c70731-2568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