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9
10
[中国电力报] 许勤华解码中外能源合作新格局
来源:中国新闻网 nads01

       2013.09.10    来源: 中电新闻网  

  广受关注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中亚之行自9月3日开始,至今已完成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两国的国事访问。在习主席的此次中亚之行中,能源合作成为双方的主要议题。
  作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中亚四国(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近年来已经与我国开展了全面而丰富的能源合作。此次习主席访问中亚,将在哪些领域达成新的能源合作意向?又将开启怎样的双边能源合作新局面?9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能源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勤华就上述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应不断深化与中亚能源合作并置于优先地位
  《中国电力报》: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在您看来,中亚在我国的国际能源合作版图中,处于何种地位?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
       许勤华:从外交战略角度考虑,中亚国家既是“周边”又是“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的主要战略伙伴,中亚国家要保障国家主权独立和经济发展也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不断深化,具有开展能源合作的国家关系基础。与中亚国家发展能源关系,对中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稳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能源经济角度考虑,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铀资源,有望成为我国极具潜力的能源供应基地;我国与这些国家陆路相连,与其开展能源合作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安全风险。中亚国家大多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基于强化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战略需要,应不断深化对中亚的能源合作并置于优先地位。
  《中国电力报》:我们都知道中亚能源   资源丰富,但一直没有很明确的概念,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下中亚各国的能源资源情况,以及他们对于出口中国能源资源的需求点在哪里?
       许勤华:中亚国家的油气储量,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中亚地区拥有世界最大未曾开发过的油气资源,虽然不会成为“另外一个中东”,但它会成为独立于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之外的主要石油供应方,通过使全球能源供应分散化而加强国际能源安全。中亚油气资源的总特点是储量巨大、分布广、品味高、杂质少。中亚人口稀少,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较低,能源需求不大,因而油气出口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口石油约占年总进口量的1/50,管道天然气在600~700亿立方米左右,大约是6~7个北京这样规模城市的年使用量总和。在与中亚能源合作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可以集中亚三类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国家,即能源生产国、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过境运输国。因为中国是中亚邻近的巨大市场,也是中亚油气商品通向亚太地区市场的路桥。
  双边能源合作将呈现两大亮点
  《中国电力报》:我国与中亚开展能源合作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进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许勤华:中亚是中国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重点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尝试与实践,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已经形成了重点投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大力建设中哈油气管线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产业链从上游勘探开发延伸到运输和下游石化环节。
  合作内容多样化,从传统能源到新兴能源,从油气到铀、再到电力开发等;合作方式多样化,从产品分成到能源贸易再到石油还贷款,能源金融日益融入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之中;合作机制完善化,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日益具有国际规范性,并加强了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合作伙伴多元化,在中亚地区中国不仅与投资东道国的公司合作,而且还与在该地区活跃的其他西方跨国油气公司合作,以分散投资的风险性。
  《中国电力报》:此次习主席访问中亚四国,您认为这对于深化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具有何种意义?
       许勤华:作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习主席是第一次出访中亚,意义非凡。我认为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继往开来”。既肯定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过去二十几年的合作成就,也继往开来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亮点二是“高起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经历了从 “探索与起步”、“发展与巩固”到“机制化”几个阶段,已经奠定了厚实的合作基础,今后将向更高层次、更高规模、更多元化、更制度化发展。
  大国关系是影响合作的关键因素
  《中国电力报》:近年来,我国在与亚洲各国的能源合作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来自于当事国本身,一些则来自于周边大国的干预,我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存在哪些变数呢?
       许勤华:中亚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加上丰富的能源资源储藏,吸引了世界主要国家在此角逐。加上该地区历史多样化、民族和宗教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导致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从长期来看,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确实是会遭遇一些挑战和竞争。中国与中亚国家有着3000多千米的共有边境,地理存在固化了双方的地缘关系,进而加强了双方的能源关系。
  能源首先是一种商品,其第一属性是经济性,经济利益是推动中国与中亚合作的决定性变量。至于在该地区的大国关系,则是影响合作的关键因素。
  油气进口“四面输入”格局基本成型
  《中国电力报》:目前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主要反映在油气上,尤其是进口天然气,这对于缓解我国“气荒”问题有何意义?从更广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在周边邻国包括东南亚国家都有天然气合作,您能否从整体上阐述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油气合作,以及目前中国与亚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格局及战略。
  许勤华:从进口角度看,中国并没有“气荒”,自产加上进口,在供应量上已经足够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输送和消化这些能源。之所以有“气荒”,原因不在上游,而在中游和下游,因为进入消费端,有的管道需要新扩建,有的煤改气改造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不只是气源的问题。  随着中国能源“走出去”战略的日益深化,自2005年至今,中国油气企业完成了自境外陆路引进油气的管道布局。无论是2006年年底的中哈石油管线、2010年中俄石油管线的开通,还是中亚(中国与中亚三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管线和中缅油气管线的开工,都标志着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自此,随着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确定,我国的东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陆上(中缅油气管道)和海上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成型,有利于实现油气运输渠道多元化,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