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现出多项积极因素。第三季度我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PPI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自2012年3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
曾在上半年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民间投资增速在第三季度出现了止跌企稳的迹象,前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2.5%的增速,比前8个月提高了0.4个百分点。同时,消费数据表现抢眼,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0%,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13.3和11.1个百分点。这些都说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加强。
这能否说明宏观经济已经走向持续企稳之路?《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发现,作出这一判断可能为时尚早。目前由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等传统动能支撑的经济回稳,尚存在两大隐忧,稳增长前景仍不能过分乐观。
第一,眼下的经济企稳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依靠传统产业驱动的路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对记者表示,房地产和汽车产业是经济数据回暖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三季度,虽然工业生产、投资和PPI的数据都有所回暖,预示着工业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好转,“但市场需求变化的背后,一大因素就是最近半年多以来房地产市场回暖、房价上涨,以及房地产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李佐军说。近期,楼市遭政策打压,房地产本轮上升周期或已近尾声,房地产调控的滞后效应可能要等到2017年上半年开始显现。
消费方面,有赖于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传统消费“大户”——购车消费对三季度消费数据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购置税减半政策在今年底到期后是否延长还不确定,而且政策也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2017年即使延续减税,对购车消费的刺激也会减弱。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目前支撑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都会延续到四季度,四季度的增长动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但明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值得关注。
第二,稳增长与去杠杆的矛盾如何有效化解,仍待探索。
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高达170.8%,高出发达国家平均值80个百分点,高出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值66个百分点。“宏观经济的企稳,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建立在稳增长过程中各类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之上。”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是债务集中地。目前,国企债务余额占GDP比例已达到120%左右,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在2016年也将达到5万亿水平。“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能负债这么多,这背后都是银行信贷支撑。”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国家发改委最近强调要协调好稳增长和降杠杆的关系,但这正是政策两难之处,不降杠杆,积累风险,动真格降杠杆,国企和地方政府的信贷一收,可能就有经济收缩的风险。
“企稳的可持续性取决于降杠杆的风险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有序释放,未来政策必须在二者之间小心权衡,审视度势做微调。”这位人士表示。
原文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11-02/doc-ifxxmyuk56046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