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拉特纳也认为,蒂勒森的言论只会让中国的外交更加强硬,还会引发亚太地区对美国责任和领导力的担忧。
中美关系的积极信号,为什么让这些人如此激动呢?
说到底,还是“相互尊重”四个字,踩了一些人的尾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晨认为,奥巴马政府一直试图与“新型大国关系”保持距离,一是其高度重视外交话语权,即不能让中国主动定义中美关系;二是担心接受这一理念,尤其是如果与中国“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就会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其他重要目标,例如维持其领导地位和同盟体系不兼容。而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关系中强调“成效导向”,话语权之争则是次要议程。美国当前在朝核和经贸等问题上都迫切需要中国的合作与支持,淡化话语,谋求实利,符合“成效导向”。
此外,特朗普和蒂勒森对“相互尊重”的认知可能有别于前任,不认为这一承诺与美国其他政策相冲突——毕竟,特朗普与安倍会谈时重申了钓鱼岛问题上美国对日本的支持,而蒂勒森此行也未改变美国对“萨德”部署的立场。
李晨分析,一些反对蒂勒森表态的美国战略专家和高官,长期以来把拒绝“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他们的主要成就,此后他们很可能会利用政策评估和辩论过程,通过各种渠道施加影响,试图扭转局面。而亚太地区热点问题的演进,也将不断考验特朗普政府初步形成的对华政策理念。
因此,对中国来说,一方面要对蒂勒森的积极表态表示欢迎,一方面还得“听其言,观其行”。谁都不会幼稚地认为,蒂勒森说了这几句话,中美关系就没问题了。由于中美之间信任关系的不足,以及长期微妙复杂博弈积累的历史经验,使得蒂勒森“温和且积极”的论调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更重要的是,由于诸多高官尚未被任命,特朗普的对外政策团队,尤其是美国国务院系统尚未处于正常运作状态,这无疑增大了其言行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新政府的政策评估和调整进展缓慢,其成体系的国家安全战略、亚太战略和对华战略远未成型。
全文链接:http://m.cankaoxiaoxi.com/column/20170321/1788270.shtml?fr=mb&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