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经长达15 年的“复关”与“入世”谈判,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转眼之间,中国“入世”已有十五年之久。12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入世十五周年专题讨论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开放战略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过程——中国入世十五周年的反思与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杜厚文,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南开大学发展战略部副部长、《南开经济研究》主编李坤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孙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雷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雷达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会议主报告《新开放战略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过程——中国入世十五周年的反思与展望》。报告指出,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不曾预见的巨大变化,深度融入了全球经济,在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制度改革、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首先,全球价值链作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和高级形态,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资源深度整合时代,对各国的扩大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主要体现为贸易和国际投资高速发展、贸易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转变。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调整,既是实现从经贸大国向经贸强国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必由之路,将使我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重要机遇。
其次,我国在制度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打破了外贸经营权的垄断,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取消门槛限制使所有履行了法定程序的市场主体都可以成为外贸经营的主体,这标志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改革已走完最后一步;中国认真履行加入WTO的关税减让承诺,中国开放型经济从“多边开放”和“双边开放”转向“单边开放”,三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促进了各个地区以点带面的发展;我国在金融服务业领域陆续修改和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上为金融市场的充分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公认的全球性的经济大国,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综合国力、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崛起的中国被推到全球治理的前台,成为全球治理的新焦点,一直以来,中国以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先导和中心的总体战略参与全球治理,作为一个责任大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在倡导和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进区域经贸安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全新发展环境中,中国将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问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亟待提升,中国企业面临强烈的外部冲击,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以及国内社会环保法规尚有待健全,“中等教育陷阱”危险,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等巨大冲击。
面对全球贸易治理制度框架和全球贸易治理规则的演变,中国坚持认真、积极回应。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对全球贸易治理制度构建提供公共产品,谋求全球治理中主导者的角色定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突破了现有规则制定的方法,不强调形式上的多边主义或区域主义,而是依靠现有机制,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区域的,或者是其他的务实推进。这一特点是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状况的,是从发展立场出发的制度构建。
所有关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探索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的建立、自贸区战略的实施,也都具有试错的意味,但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接近最优策略,实现内外和谐、富国强民的中国梦。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表示,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专题会议,入世十五周年专题讨论会反映了论坛学术团队对社会热点与现实宏观经济形势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宏观经济论坛立足于中国国情、运用学术力量和学科力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这种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坚持将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应用于发展中国经济的伟大实践当中,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学术品牌,也是人民大学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成绩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