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看,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仍将持续筑底;2018年或许是底部反弹的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需要关注七大困境
毛振华担纲的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课题组认为,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仍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体现在对风险的认识和化解方面,尤其是当前存在的一些风险会继续深化,总体上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七大困境。
一是在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压力下,调控政策再度出台,需警惕房地产行业发展或将再次进入短期调整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二是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企业去杠杆加速推动过剩行业信用风险加剧释放,金融系统性风险概率有所提升。三是债务规模不断攀升,信贷等资源主要积聚在效率相对较低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与债务化解的矛盾凸显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困难。四是制造业并未走出调整底部,企业盈利改善并无实质性需求改善推进,未来仍有重回反复的可能。五是基建投资仍是稳增长的主力,但需要关注整体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六是民间投资增长持续下滑改善概率较小,企业持币待投资的“流动性陷阱”持续,这将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七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和双向波动加大、资本流出压力对国内金融市场冲击影响仍将加强,需要警惕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建立债务风险防范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课题组于11月19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会上发布的研究报告 《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的中国宏观经济》中认为,当前触发我国债务危机的潜在诱因和要素开始显现,但是我国具备防范危机的实力。
“中国目前总体债务已经处于一个临界点。”毛振华认为,“从偿债能力来看,我国债务风险总体仍处于可控区间。一方面,我国债务主要是国内债务,外部债务比例较低,2015年我国全口径外债为14162亿美元,外债占GDP的比重仅为8.6%,同时,外汇储备对外债的覆盖率超过200%。另一方面,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再考虑到居民部门所拥有的房产以及金融资产等,居民部门的债务偿还能力属于较高水平。”
毛振华提出,我国要树立正确的危机观,完善危机应对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当前缓释风险要和稳增长协调并进。一方面,战略思想要明确“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逻辑顺序,政策基调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政策协调并进;稳增长是缓释风险的前提,是保就业、惠民生的底线;经济增长能够带来资产价值上升,进而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释债务风险。另一方面,防控风险尤其是债务风险是关键,是保证中国不发生经济危机的底线;解决高债务问题并不必然带来系统性危机。
毛振华向本报记者分析认为,风险控制并不是简单的去杠杆,而是在稳定杠杆增速的情况下调整债务结构。从政策层面来看要在“稳增长、守底线”的目标下稳步化解我国债务风险,持续推进债务分类甄别工作,完善国家及各级主体的资产负债表;通过大腾挪实现债务转移,中央政府适度加杠杆;根据市场化、法制化原则,适时运用债转股工具,缓释短期债务风险。
“防风险”要控制货币总量过快增长,货币政策需要保持中性、稳定、透明。
文章链接:http://lib.cet.com.cn/paper/szb_con/480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