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3
2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历次国企改革“新名词”“关键词”有哪些?
来源: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确保资产保值增值。3月9日,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就“国企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也表示,今年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近日,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通过分析1978-2016年间276份与国企改革直接相关的中央文件,披露了关于“国企改革新动力”的研究成果,授权人民日报智观天下工作室发布。下面就让我们回顾历次国企改革的新名词、关键词,从中来发现未来国企改革的趋势和新动力。

历次国企改革文件中的新名词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过程,改革的新动力除了反映在改革文件的数量上,更体现在改革文件中的“新提法”、新名词上。在历次国企改革中,政府经常通过提出一些新名词、新概念、新口号来体现一份文件或一项政策的创新之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文件中的新名词可谓层出不穷,这些新名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企改革的时代背景、改革困境和改革举措。我们梳理了1992-2016年所有关于国企改革的中央文件,归纳了这些文件中的出现的主要新名词。

1992年以来中央关于国企改革文件中的新名词及其出现频率

例如,1992年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一份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名词,表明当时有关部门对于国企改革比较慎重,担心国企改革过程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199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职工再就业”“下岗”首次出现在这份中央最高级别的文件中,表明当时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岗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

新名词的出现刻上了清晰的时代烙印,反映了当时的改革举措。除此之外,我们还关心的问题是,这些举措是临时性的,还是具有持续性?根据词频计算,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特征。例如,“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名词在国企改革加速期(1993-1998年)被提及6次,但是在改革阵痛期(1999-2008年)和之后的改革缓和期(2009年至今)分别被提及15次和23次。这意味着,在改革加速期“国有资产流失”尚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之后这个问题被认为更加严重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国企改革的底线在收紧,制度在完善。

历次国企改革文件中的关键词

中央文件中的新名词反映了改革的新举措,但新举措未必是最重要的改革举措。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国企改革的举措和动力,我们还需要看看中央文件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指具有明确改革指向和实际措施的专有名词,这些名词可能在文件中反复出现。出现次数越多,说明这一举措越是重要,或者相关的问题越是严重,或是集中反映了改革的侧重点。

我们利用专业软件对1978-2016年关于国企改革的276份中央文件进行了词频分析,找出了16个有明确指向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放置于国企改革的四个阶段进行比较(如下图所示)。

1978-2016年国企改革关键词

从上图可以看出,“国有资产”作为一个关键词,在四个改革阶段都高频率出现。此外,“产权”、“资产”这两个关键词的词频也很高,这说明国企改革的重点一直都是国有资产的管理。

关键词“职工”在1999-2008年的改革阵痛期出现次数为761次,“就业”出现的次数为590次,两个关键词在该阶段的出现频率均远远高于其它三个阶段,表明阵痛期的改革重心是安置职工问题。

“考核”一词在改革缓和期出现了375次,但是在其它三个阶段很少出现,则说明2008年之后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加强了力度。此外,“改革”一词在四个阶段出现的频率几乎是不断增长的,说明国企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因此如何谋求新的改革方案和思路成为中央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寻找国企改革新动力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国企改革直接相关的中央文件和其中的新名词、关键词,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而重要的结论。最主要的结论是,国企经济形势下滑之时,往往是国企改革发力之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企绩效开始下滑。与此同时,大部分重大的国企改革文件都是在90年代发布的,那时每年平均发布10个左右与国企改革相关的中央文件。这说明,危机有时就是转机。

如果国企的危机就是改革的良机,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虽然2003年之后国企绩效明显好转,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快于其它各类所有制企业,但是国企整体效率仍然不高,从银行获得优惠贷款越来越难,存在普遍的产能过剩,在僵尸企业中相对比例最高。这些都是制约国企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甚至可能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包袱。

只要国企的经济状况给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压力,政府就有动力去改革国企,钢铁行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开始国企在钢铁行业占据了垄断地位,然后在产能过剩时国企开始放弃这块阵地,现在剩下的几家钢铁国企被迫进行重组兼并。

除了经济效益下降是国企改革的动力,竞争也是国企改革的动力。不管是内部竞争还是外部竞争,对于加速要素流动、加强资源重置、改进经济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政府减少针对民营企业的各类“进入壁垒”,只要政府规范各类补贴政策和加强竞争政策审查,只要政府坚持对外开放,国企改革的动力就总是存在。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堡垒从内部攻破,而是应依靠外部的刺激,真正化压力为改革的动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 聂辉华 时英 阮睿)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