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12
05
【财新网】人大国发院:央地关系成为户改“拦路虎”
来源:2016-12-5 财新网

12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央地关系大逆转——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步骤》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认为,重新调整央地关系,是推动户籍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地区之间户籍经济价值差异的关键。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报告》课题组代表人郑新业认为,“户籍经济价值差异的背后,财政体制安排是很重要的因素。户籍之所以取消不了,很重要是我们现行的央地关系”。

《报告》指出,依据1994年开始实行的《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央地财政关系的特点为:财税收入集中在中央政府,支出责任分散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庞大的转移支付;社保体系由各个地方自收自支。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事责逐渐下放至地方政府,导致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增加。

郑新业曾撰文表示,这一体制内含着地方政府财力和支出负担之间的反差。这一财力不匹配问题,被广泛认为是造成“土地财政”等资源攫取行为,以及排挤外地人、强化户籍以降低本地财政支出义务等行为背后的主要原因。

现有央地关系下,受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限制,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公共服务,其不均等化现象突出。

《报告》总结了由于财政因素导致的户籍经济价值差异,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地方的社会保险享受标准不同;其二,地方负责的低保,对穷人的救助能力差异显著;其三,地区间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以医疗支出为例,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省的医疗支出总额以777.55亿元居于全国首位,而西藏、宁夏医疗支出则分别为48.9亿元、65.3亿元,差距甚远。

一方面,公共服务的提供,受限于地方的财政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人口无法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公共服务。尤其是户籍经济价值差距日益拉大,对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挑战。

《报告》认为,要解开这个结,必须调整现有央地之间的财权、事权安排。

根据《报告》,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不断地扩大。根据《中国财政统计年鉴》,转移支付总量从1994年的0.24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52万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70%。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对转移支付的依赖较大。

《报告》建议,中央政府需减少转移支付的规模,地方政府职能也应相应减少。同时,户籍管理职能由中央政府负责,打破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由中央政府负责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中央政府职能从政策制定者,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

另外,《报告》认为,在新环境下,财政体制职能也应从单一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向兼顾预防和治理经济波动、改善收入分配、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等多重任务转变,这需要在总量、结构和央地关系上作出调整。

原文链接:http://china.caixin.com/2016-12-05/101023446.html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