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入世十五周年专题讨论会”在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雷达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新开放战略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过程——中国入世十五周年的反思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主持会议。
中国历经长达15 年的“复关”与“入世”谈判,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十五年来,从“新全球化”开启和全球治理规则重构的视角回顾过去,反思当下,展望未来,有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积极地把握历史机遇,更主动地应对时代挑战,从而更富有成效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制定国际规则,乃至影响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在致辞中表示,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贸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贸易格局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WTO谈判机制正逐步让位于区域及双边自贸协定,中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体系的重塑和变化,需要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雷达在介绍报告时指出,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不曾预见的巨大变化,深度融入了全球经济。通过积极抓住战略机遇,主动调适、全面参与,拓展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并且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的浪潮中,中国肩负起世界赋予中国的责任与使命。15年来,中国在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制度改革、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以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先导和中心的总体战略参与全球治理,作为一个责任大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在倡导和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进区域经贸安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报告》指出,全球价值链的展开和深化是促成过去30年全球贸易和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中国正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的机遇,迅速崛起为全球最主要的贸易大国和经济体之一。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入世”15年之际,全球价值链这一阶段的大规模展开和深化过程已告一段落。与15年以前相比,中国将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全新发展环境,将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问题。面对全球贸易治理制度框架和全球贸易治理规则的演变,中国坚持认真、积极回应。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对全球贸易治理制度构建提供公共产品,谋求全球治理中主导者的角色定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突破了现有规则制定的方法,不强调形式上的多边主义或区域主义,而是依靠现有机制,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区域的,或者是其他的务实推进。这一特点是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状况的,是从发展立场出发的制度构建。
《报告》建议,当前,中国已经具备实力和条件,去主动承担多哈回合主要出价方的责任,力促多哈回合尽早结束;中国对“新全球化”的新形态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支持采取诸边的方式进行谈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实施中仍应有针对性的安排和策略。
当天,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还就中国入世十五周年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