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那么,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其度在哪呢?报告还指出,2018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这表明货币政策的度是要保持中性,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依据当前的形势而言,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就要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
为何要保持货币政策中性呢?传统理论指出宏观调控有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在实践操作中,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会对四大目标进行选择与取舍,但无论是采用“阶梯目标”策略还是“双重目标”策略,均是把价格稳定作为核心目标。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市场机制相对健全,价格水平的稳定能够成为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健康运行的良好指示器。并且,西方国家消费率平均高达70%左右,消费对价格水平十分敏感,因此保证价格稳定就可以大致保障经济的平稳增长。
中国已经走过了将近4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增长的货币因素已经成为过去式。那么在当下,货币政策有充分的理由回归稳定价格和货币中性的老思路上来。形势和问题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基本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货币政策回归稳定价格和保持中性,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货币环境和价格体系要比通过货币投放刺激经济增长,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话,国家和央行就应该对货币政策回归稳定价格和严格保持中性的政策思路给予足够重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参考这种稳健型的政策思路。
此外,我国的货币政策除了要保持中性这一重要基调之外,还要特别需要重视结构性问题和机制性问题。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方案研究院执行院长)
原文链接;http://www.rmlt.com.cn/2018/0315/5138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