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诚然,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依靠创新引领新动能、形成经济支撑效应的特定发展阶段,培育、发展和壮大经济新动能,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提质增量、再上新台阶的动力之源,成为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因素。因此,今后的经济工作重点,必然会落在通过制定和推进一系列政策体系和改革破局,引领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加快转换,催生经济新动能的加速壮大,将中国经济全面导向培育和激励新动能加速成长、加快提升新动能对经济支撑效应的快车道。
全面依靠经济新动能,是对当前经济结构性症结问题的精准判断和高度把握
现阶段,导致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最为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在中国经济逐步进入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双重发展阶段中,供给侧部门的基础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滞后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提升以及新需求变化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滞后于通过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降低相对成本、重塑中国传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发展要求,而且,更滞后于通过培育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来创造新需求、新消费、新模式以及创造更多更高人力资本工作岗位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必须顺从和顺应需求侧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将需求侧的新格局、新态势和新机会转化为供给侧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将供给侧变化所催生和激发的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机会和壮大空间,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以创新支撑经济新动能的形成和壮大,抓准了我国独特的核心优势
一方面,人才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加快构建经济新动能体系的根本性条件,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有着最大规模的科技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必然会蕴藏着巨大的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潜能。另一方面,中国已有的工业基础、多样化创新体系以及区域经济板块,也可为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形成和壮大,提供独特的“接力棒”和“多点开花”式的支撑空间。
对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的实施途径和具体抓手,有清醒的战略判断和明确认知
实际上,中国已经进入了依靠“创新和改革”双轮驱动的特定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中,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创新,而创新也需要改革创造的适宜市场制度环境来保驾护航和激发活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新动能有三个核心来源,一是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紧密结合的“双创”空间和新投资机会,二是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传统产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技术改造和高质量投资机会,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所蕴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高质量投资机会。这三个来源途径,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必须依靠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依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完全融合的发展模式,依靠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相协同的发展动力机制。
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和激发经济新动能的综合政策,切中要害
归纳起来,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不计小利求大义”的态度,加大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负担水平,激活中小企业投资和创新活力,既通过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降低企业税负成本,又通过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创新,降低各种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以“四位一体”的布局理念,制定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引导政策体系,激励经济新动能的形成与成长。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落实完善“双创”政策措施的指引下,启动面向2030年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切实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我们有理由相信,行进在新动能加速成长的快车道上,中国经济发展必将继续牵动全世界的目光。
(作者张杰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opinion.cctv.com/2017/03/06/ARTIqfS0jV7IbmZ1zFEQMsPl170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