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10月 14

[大众日报]肖超伟:城市“二次生长”要回归“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5-10-14

城市更新也是城市的“二次生长”,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格局重塑,更是社会价值与治理体系的深层重构。在此转型进程中,一个重大而深刻的命题亟待回应:城市更新的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更新,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将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各方面,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必须作答的时代考题。

贯彻人民城市理念

人民城市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更新的根本价值归属问题。城市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城市,是人民生产生活的核心载体,理应由人民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享用,发展成果需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空间正义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内涵之一。

城市更新中,需确保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的均等化配置,让每位市民平等享有发展机会,既不能让部分区域沦为“空心化片区”或“弱势群体聚居区”,也不能让优质服务仅向少数富裕社区倾斜。实践层面,要引导资源向老城区、城乡接合部及弱势群体聚居区倾斜,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切实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彰显社会主义公平原则。

绿色发展与文化延续亦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关切维度。

一方面,必须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城市更新既要改善人居环境,更要兼顾生态修复。此外,需秉持开放发展思路,鼓励在更新中引入先进理念与技术,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为城市发展注入创新动力与国际视野。另一方面,需守护城市文化根脉。古城片区、传统街区等承载着居民的历史记忆与归属感,通过新旧建筑有机融合、社区文化活动持续开展,让城市发展接续历史脉络,使更新成果既有温度、更有厚度。

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领域的具体实践,契合中国城市发展国情。

不同于西方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城市化模式,我国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与全民参与相结合,确保城市更新始终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这一价值理念为更新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让城市更新回归“以人为本”的本源。

注入温度与关怀

城市更新不能仅停留在表层,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将温度与关怀注入每个细节。

从空间尺度上看,需以“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四好”理念推动空间品质协同提升。

具体而言,为老旧楼房加装电梯、修缮防水保温设施等,提升居住安全性与舒适度;在小区内增设幼儿园、养老驿站、文化活动中心,补齐公共服务供给短板;以片区为单位统筹交通、商业、教育布局,打造商业网点与休闲公园多元融合的活力街区,让居民在步行尺度内享受便利生活。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更促进了邻里互动与社会融合,让更新成果惠及更广群体。

从群体关怀来看,要聚焦“一老一小”特殊需求,让城市更新充满人文温度。

部分城市启动“老幼共融”试点工作:在社区文化中心设置幼儿活动区,与老年阅览室毗邻布局,引导亲子共读;在公园、广场设计兼顾老人健身与儿童游乐的复合型设施。在更新实践中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无障碍通道建设、配备紧急呼叫装置、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让老年人、儿童在空间更新中直接受益,切实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在技术赋能角度,要以智慧化赋能城市治理,让更新实践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

“城市大脑”打通交通、消防、供水等领域的感知平台,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状态,让更新决策更具科学性。居民意见通过听证会、评议平台等渠道有效反馈,数字化治理为管理者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社区党组织与街道部门共同织密更新“微网格”,让城市更新在群众直接参与中日臻完善,使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城市面貌变迁中生动落地。

在绿色生态角度,践行低碳发展理念,筑牢城市韧性基底,让更新成果惠及生态与民生。

各地通过构建“海绵城市”体系、推广绿色建筑与清洁能源设施,强化灾害防御能力与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多地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升级,让城市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更具韧性与恢复能力。

在文化传承角度,守护历史文化根脉,推动古今文明交融,为城市更新注入精神内核。

文化共生是弥补城市更新“温度缺失”的关键举措,更新绝非简单的物理改造,而需“软硬兼施”地融入文化元素。通过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将老建筑改造为公共文化场馆等方式,使城市更新更贴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协同治理

当前,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实现城市更新有序高效推进,需强化制度保障,激活内生动力。

激活基层社区活力。

当前,“自主更新”模式在全国多地兴起,成为激活基层社区活力的全新路径。各地陆续推进原拆原建、自拆自建式更新改造,以及特色街区更新、文创空间打造等项目,以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有效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赋予城市更新更强生命力与群众基础。

破解新市民融入难题。

在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双重目标引领下,人民城市治理现代化亟须破解新市民、年轻人、外来务工人员等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结构性融入难题。这就要求构建基于职业特性与定居意愿的适配机制,通过空间适配供给与数字赋能服务重构资源配置逻辑,最终实现从流动人口生存保障向发展赋能的治理范式转变。

强化人民中心导向。

构建科学的人民城市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力量,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及时体察群众工作生活中的不便,维护城市环境面貌,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此,需构建大数据赋能的人民城市更新评价指标体系,避免单一评价视角与小样本局限,精准评估城市发展现状,敏锐捕捉城市问题症结。

展望未来,中国城市更新将逐步迈向有机、智慧、共享的全新发展阶段。各地需把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作为检验城市更新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尺,确保每个更新项目都有人管、见实效,让人民城市有高度又有温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原文链接:[大众日报]肖超伟:城市“二次生长”要回归“以人为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