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10月 14

[中国生态文明]张云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源和丰富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14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了,为我们研究这一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文献。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深入实践和深入群众,善于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宝贵实践经验升华为党的生态文明创新理论,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品格和理论贡献。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地方工作期间,他一直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探索。

在浙江省工作期间,2003年8月8日,他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类比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要求通过自觉自为来推进环境保护。2005年8月15日,他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根据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关系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困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05年8月24日,他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深刻阐明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将生态产业看作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桥梁。在深入实践和对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他进一步深化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认识。2006年3月23日,他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中,进一步阐明了人类对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过程,要求将这一理念作为一种生态文化因地制宜地体现在实际工作当中。2006年9月15日,他在《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一文中,借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进一步阐明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要求从“两难”转向“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念和科学论断,主要阐明了以下重要理论问题。第一,生态建设的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要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对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的一种通俗的说法。绿水青山主要指生态环境优势,金山银山主要指社会经济优势。尽管二者之间存在张力,但可以实现统一。关键在人和思路。人的思路一变,生态环境优势就能够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第二,生态建设的认识论。人类认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运动图式,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同样存在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认识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这种重增长轻环保的模式,往往会导致不可持续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反思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这种模式试图将增长和环保统一起来,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这种模式将经济建设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力求实现二者的共存和双赢,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目标。第三,生态建设的产业论。面对环境污染等现实压力,我们不能坐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来临,而应积极作为,坚持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实现从“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将绿水青山有效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到余村考察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余村实践”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源头活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提升了“余村实践”。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扩展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并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之一。在这次大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3年,国家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根据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具体问题,创造性地概括出了践行这一理念的各种具体模式,丰富和发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思想内涵。

穷山恶水也能成为金山银山。为了打破破坏环境和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将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环境保护等生态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针对闽东地区是福建比较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林业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将“林”作为闽东振兴的关键,大力开展“绿色工程”建设。按照这一思路,经过不懈奋斗,闽东摆脱了贫困。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的右玉县、八步沙、塞罕坝等地的先进事迹,都是通过生态建设将穷山恶水转化为绿水青山再成为金山银山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了“林草兴则生态兴”和“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等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林草的生态基础地位和林草业的生态战略地位。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修复是资源枯竭型地区走向振兴的科学抉择。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工程神农码头考察时指出,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努力做好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他还指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将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作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之一,要求将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宜居。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能否将冰天雪地这样的“冷”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这样的“热”资本,是高寒地区实现振兴的重要选择。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随后,他提出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证明,通过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经济,冰天雪地能够成为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完善了绿色生产力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和2023年在黑龙江考察时分别提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创造性地提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从而在推动生产力范式生态学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发挥出了好山好水的优势。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丰富和发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理念,集中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

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统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既包括社会生产力又包括自然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作为劳动在无机界中具有的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最初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从而说明了发展自然生产力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意义,要求将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在发展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确保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性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性,通过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性来增强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性。绿色生产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规定和基本属性。从自然物质基础和条件来说,绿色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的提升,既是通过绿色科技创新驱动自然生产力发挥其生产力作用的过程,又是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和规范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最终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统一。从科技基础和动力来说,绿色生产力是以绿色、智能、泛在为趋势和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果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表征和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是自觉遵循生态文明原则、理念和目标的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自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实现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的统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要求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而且要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绿色变革。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将生态文化作为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方式,要求在生态建设当中将外在约束和内在自觉统一起来。在2018年和2023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及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生态文化是一种自觉追求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样态和文化形式,是生态文明的文化表现和表征。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法论原则,发展生态文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有益生态文化,体现人类知识总和,实现综合创新。从实践来看,关键是要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形成和积淀的精神文化成果。我们之所以突出宣传穷山恶水也能够成为金山银山,就是要大力弘扬“三北精神”。这些精神财富的共同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宗旨,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始终坚持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自觉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坚持用之约束、引导和激励经济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实现建设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是要放弃和超越物质文明,而是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有机统一。物质文明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自然物质条件;只有实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的统一,才能确保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就提出,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既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物质文明建设中,又要用生态文明引领物质文明建设。同时,这些工作应该融入现代化过程中,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最终,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标识,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发展。

(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第4期

原文链接:[中国生态文明]张云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源和丰富发展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