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5月 28

[解放日报]郑新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发布时间:2025-05-2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

第一,以“三个面对”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面对”,揭示出发展条件、动力与目标的系统性重构,为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提供了指引和启示。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意味着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约束条件发生系统性变化。特别是,世界地缘冲突频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加剧了面向全球市场和技术资源的不确定性;国内人口老龄化加速、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强的约束条件、更高的治理复杂度。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意味着经济增长最基础的“生产函数”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推动新兴技术、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主导性加速上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从传统的资本积累与劳动投入,转向算法、算力、数据要素、绿色能源效率与跨区域协同等。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加速改变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关系,促进技术和生产要素在产业、区域之间快速流动,为“十五五”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新动力。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函数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增速,而更关注公平就业、社会保障、教育质量、生态环境、精神文化获得感等多维度的发展成果。发展的政策目标要进一步从追求GDP增长,加快转向稳增长、保就业、预防经济波动、促进创新和推动绿色发展等多重目标。

第二,以大规模新型投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五五”时期,新质生产力增长函数应纳入人力资本、人均新型基础设施资本、数据要素等新变量,在特定领域发挥好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以更好体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驱动因素等。

一是“投资于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基础工程是补齐人力资源投资短板,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比如,通过投资教育,特别是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把“人力”进一步提升为“人才”。

二是投资于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弥补新兴产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提供不足的短板,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增强技术扩散效应,有效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和国企投资是基础设施均衡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应当在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中继续发挥引导者作用。

三是投资于设备更新。在少子化、老龄化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下,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自动化”投资力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塑产业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也可以为新兴科研产业化提供应用场景,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

四是投资于战略腹地。通过推进中西部地区、边疆区域等战略腹地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投资,进一步释放区域发展潜力、促进要素流动,在中长期内形成更具韧性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此基础上,提质扩容边疆与口岸,推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要素高效流动与产业深度协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五是投资于安全领域。极端天气背景下的城市排涝系统建设,地缘冲突背景下的能源多元化战略储备,粮食安全受冲击下的种业自主创新等,均可形成强外部性、高溢出效应的投资回报,对扩内需、稳就业、促创新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

第三,以巩固拓展体制优势构建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新机制。

一方面,强化政策预期管理,解决“时间一致性”问题。特别是,要用好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撬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高风险、长周期的投资项目,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着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发挥国资国企的战略支撑与风险吸纳作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往往具有周期长、前期收益不确定、外部性强等特征。“十五五”时期,国资国企应当在资源配置、上下游协同、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引领。可率先进入技术尚不成熟但战略意义突出的领域,通过承担初期建设与运营成本,为后续市场机制运行打开空间;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国资国企既可作为投资主体提供长期资本,也可作为制度平台推动标准制定与技术扩散。

此外,还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政策执行能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政策执行体系,具有上下贯通、权责清晰、组织有力、资源调配高效的突出特征。这一体系不仅确保了政策从“纸面”走向“地面”,更保障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可持续推进。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作者郑新业,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原文刊载于《解放日报》2025年5月27日第10版)

原文链接:[解放日报]郑新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