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7月 03

[解放军报]许勤华:中国—中亚合作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25-07-03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凸显。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以博大情怀关照人类命运,以宽广胸襟推动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即日起,本报推出“百年变局中的中国担当”专栏,展现中国守护全球安全、推动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阐释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的贡献,敬请关注。

不久前,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达成百余项合作成果后,在阿斯塔纳圆满落幕。自中国2020年倡导成立中国—中亚机制以来,从元首会晤到部长级会议,从常设机构到各类论坛,中国同中亚构建起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交流合作机制。中国—中亚机制发展快、合作实、成果多,得到中亚各国高度认可,已成为区域合作的标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意义。

中国与中亚交流互鉴,共谱人类文明华章。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与中亚地区均孕育出了璀璨文明。中华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包容开放的特质,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独树一帜。中亚文明则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作为亚欧大陆的枢纽地带,中亚不仅是东西方商品的汇聚之地,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习主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曾经,丝路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智慧启迪;今天,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中国与中亚国家将锚定命运共同体目标,共同实现“和睦与团结就是幸福与财富”的美好愿景。

中国与中亚携手同行,共筑全球治理典范。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各国秉承“中国—中亚精神”,同舟共济携手深化多边合作。在政治领域,相互支持彼此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在经济领域,加强贸易往来、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安全领域,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跨国犯罪等威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在生态领域,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展现了中国—中亚地区合作在解决全球挑战中的积极作用和强大潜力,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与中亚务实合作,共结丰硕发展成果。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后,2024年3月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正式启动,推动地区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2024年12月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进一步加强了区域互联互通;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贸易总额达948亿美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此外,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建立了“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在传统油气合作的基础上,拓展了可再生能源合作。同时,双方人文交流日益频繁,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成果斐然。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后,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加速提质升级,峰会成果清单囊括50多份具体合作文件,持续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这些成就促进了双方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与中亚合作的强劲动力和广阔前景。

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坚守着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的团结初心,秉持着“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这种基于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景的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区域合作的范例,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解决地区问题、促进全球合作中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高   鹏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研究助理)

  原文链接:https://jf-h5.81.cn/newspaper/958316?_t=1751415506000%3F_t%3D1751415664000%3F_t%3D1751416799000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