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范欣: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发布时间:2025-11-06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新时代宏观经济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调整与变化,我们党与时俱进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创新,不断提升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使得理论与政策互为助力、相辅相成,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和政策体系。
一方面,在深化认识供求关系矛盾运动中,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践探索。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对立统一体,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决定因素。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难以完全均衡。大体上,政府只能根据总量失衡的类型、强度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以此来减弱经济周期和增长的波动性。
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往往认为,短期经济增长看需求,长期经济增长看供给。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是从供给层面强调资本、劳动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新制度增长理论等均强调供给因素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相较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供求统一中分析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兼顾了总量和结构、需求和供给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了短期分析长期化、静态分析动态化。历史也一再证明,若仅仅考虑总供给而忽视总需求,是无法有效解释现实中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的。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生产能力下降,日韩等国在2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放缓,本质上都与需求方面的问题有关。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离不开制度红利的不断释放,但也不能忽视需求扩张特别是内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老三样”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新三样”,再到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家用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消费不断升级,市场不断扩大。实践深刻启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这意味着我们要立足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方位,明晰阶段性主要矛盾及其调整与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管理方式。换言之,宏观调控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形势变化,该扩大需求时要扩大需求,该调整供给时要调整供给,相机抉择,开准药方。
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等方面呈现趋势性特征,朝着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复杂、结构更为合理的阶段演化。与之相伴,供给和需求的内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从需求方面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从供给方面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突破传统宏观调控框架局限,明确宏观经济治理新方向。
另一方面,在科学把握供求关系运动规律中,推动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的重要论述,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以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的有益成分,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出的供求关系运动规律,有力推动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创新发展。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源起。在批判“斯密教条”、吸收魁奈《经济表》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马克思首创性地提出了科学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乃至灭亡这一发展历程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他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揭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机制和本质规律,并给出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相关模型兼顾总量和结构、短期和长期、静态与动态等方面的问题,在体现总量和结构平衡有机统一的同时更加真实地反映长期经济增长情况。
西方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益借鉴。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看,经济增长存在周期性,直接表现为经济高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高波动,且在一段时间的经济高增长后通常会出现较长时期的经济萧条。面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供给学派则提出了以供给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二者有各自形成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但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相关理论和经验可以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可以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在实践中推陈出新。伴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们党创造性地推进宏观调控。其中,将宏观调节与宏观控制有机融合,既是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的承继与创新,又有别于西方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在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调控机制、调控工具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创造性地将宏观调控政策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站在中长期规划和国家战略的高度上进一步突出宏观经济治理,将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中进行系统谋划,涵盖范围更宽更广,在理论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飞跃。
(作者范欣,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