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5月 03

“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国际舆论与大国关系”线上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05-03


2020年4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功举办了“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国际舆论与大国关系”线上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发表致辞,人大国发院副院长王莉丽教授主持论坛。来自美国卡特中心、外交学院、北京大学、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八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从各自不同视角与专业领域深入分析了全球疫情背景下美国、俄罗斯、欧洲的对华舆论与国际关系。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面对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危机,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团结协作,共度危机。此次线上论坛通过百度APP直播、光明网、中国网、凤凰网、央视频、网易财经、搜狐财经等媒体平台进行了同步网络直播,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4万人在线参加了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政治民粹化的时代,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与历史上的其他疫情所带来的舆情有强烈差异。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应把握四个重要原则: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合作是根本基点,是形成共识的基础;第二,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基本利益是什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始终坚守开放和合作;第三,充分认识清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坚守自有战略地位;第四,把握好在自媒体、全球化时代舆论传播的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雪凌教授,发表了题为“全球疫情下的中俄关系:高度互信、守望相助”的主旨发言。关雪凌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抱团取暖、大国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全球疫情背景下中俄两国邻里相济共抗疫、友邦携手度时艰,这是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实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新诠释。关雪凌教授分别从“元首通话——指明方向”、“救援物资——雪中送炭”、“媒体相助——仗义执言”、“民间情谊——民心相通”、“当前俄罗斯经济和中俄经贸关系”等五个方面阐释了全球疫情背景下中俄高度互信、守望相助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教授就“中国与美国:从抗疫到‘抗议’”这一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刘亚伟教授指出,美国此次抗疫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总统特朗普对来自多方的疫情警告充耳不闻。目前,美国国内出现对中国问责和索赔的声音,这其中的政治目的在于转移视线、颠倒是非,把中国变成替罪羊。这些舆论会对中国的名誉造成无法估量损失,对此,中国可以从发布抗疫白皮书、公布与美国疾控中心还有其他部门交换意见的相关信息、邀请国际专家研究病毒源头三个方面化解。同时,应防止在战略上对美国发生误判,管控好当前和未来两国关系,以更加自信和开放心态面对世界。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教授发表了题为“疫情下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影响”的演讲。王帆教授认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际流行病这一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际社会的危害。非传统安全意味着要么共同安全,要么都不安全,人类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共同体的意识。此次疫情表明,全球范围流行疾病可以阻断人类正常生活,阻断正常的经济交往,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的不可抗力的灾难,其影响和负面后果堪比战争甚至超过战争。王帆教授指出,如果疫情是一场非传统安全的战争,这绝不是中美或者几个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只能携手才能共同胜出的战争。现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政客看不到这一点,是要犯历史性错误的。新冠疫情必须加速我们的合作,而不是带来新的分裂,这种时候热衷于对抗,只能伤人害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 王义桅对 “欧洲对华疫情舆论与美国之异同”的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王义桅教授指出,欧洲对华舆论在视角上主要有三个:特别关注5G和“一带一路”议题;欧洲整体上更关注自身;欧洲民间的对华舆论普遍比较温和。欧洲与美国对华舆论存在诸多不同:欧洲强调不能以“零和心态”看待中欧关系;普遍拒绝污名化;支持多边主义与WHO;欧洲国家担心中国抗疫援助破坏欧盟团结,而美国担心中美权力转移;在疫苗研发上美国希望联手欧盟对付中国,而欧盟主张疫苗研制的开放与创新。王义桅认为,要防止污名化与语言恐怖主义,可以从邀请欧洲记者访问中国、推动中欧领导人会晤、推动WHO改革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努力。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教授发表了题为“疫情下中美系统性差异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的主旨发言。肖耿教授指出,两国的疫情防控表现,暴露出中美两国在贸易、规模、效率、技术、社会五个方面的系统性差异。中美两国的这种差异性对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和全球秩序三方面。两国之间进行热战与冷战均不可能,而是不冷不热、全方位竞争。中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脱钩”还是“不脱钩”,两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非常强,两国完全“脱钩”成本太大,而不“脱钩”就需要我们创新开放。要让美国民众真正认识中国的增长模式、中国为什么可以为全人类做贡献、中国为什么不想与美国开战,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挑战。

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结合自己在美国的实地观察,就“当下美国的疫情发展及对华舆情态势”进行了主旨发言。肖武男认为,目前美国疫情状态是“严峻但是趋于平稳”;各州正在陆续推进复工,医疗物资仍然比较紧张;对疫情的瞒报,美国比较严重;美国防疫工作核心是围绕利益分配。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的感染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复工复产包括国际航线的开通速度会加快。肖武男指出,美国目前的对华舆论情况整体偏负面,但不是一边倒,而且有些问题的产生是出于误解和沟通不足。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总编辑杨新华发表了题为“从讲好抗疫故事看中国媒体的舆论引导”的主旨发言。杨新华高级编辑指出,此次疫情期间,舆论的全球化传播、动员、互动、对冲是史无前例的,舆情场域的广度、舆论冲突的力度、舆论话题的复杂度、舆论影响的深度均是前所未有。疫情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场景来观察、研究和思考当前的国际舆论生态及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问题。杨新华认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自己眼中的中国和国际社会眼中的中国之间的关系;讲成绩、讲经验和讲问题之间的关系;抗疫和疫情以外的舆情之间的关系;国内和国际两个舆论场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王莉丽就“全球疫情下的美国对华舆论及国际合作”进行了主旨发言。王莉丽教授指出,近年来国际秩序呈现出的显著特点是世界其他国家与中美两国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世界被所谓的威权、民粹、单边主义等思潮割裂,限制了国际合作力量。当前,出于转移国内矛盾、推卸疫情防控不力责任以及总统大选年提升民意支持诉求,一些政客抓住病毒起源和命名等问题污名化中国,这虽然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却严重破坏了国际合作舆论氛围、影响了中国声誉,也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对此,一方面要认识到,国际秩序大变革背景下中美两国的战略竞争将持续化、体系化,两国应寻求构建“竞合”或“包容性合作”关系框架;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中美合作抗疫,既是大国责任,也是两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客观需要,更将造福于中美两国和世界人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靳诺教授,院长兼首席专家为校长刘伟教授。人大国发院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观看论坛完整视频请打开直播链接

http://mbd.baidu.com/webpage?type=live&action=liveshow&room_id=3587863864&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