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双周政策分析会(第八期)——“创新驱动、教育强国——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解读”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9-252024年9月2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人大国发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八期“双周政策分析会”。本次政策分析会以“创新驱动、教育强国——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解读”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赵忠主持。中央财经大学人事处处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红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文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吴清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丽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詹宏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丁守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陈佳莹、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刘逸楠参与讨论。核心要点如下:
王红梅重点讨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引领力”,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她回顾了近年来围绕提升教师素养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政策发展,指出思政引领力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凝心铸魂、典型示范和文化育人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孙文凯全面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指出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学生培养、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开放。在学生培养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应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和国际化教育培养交流沟通能力。此外,在工具使用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教育工具,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吴清军从产业政策角度探讨了“教育培养目标”,指出产业政策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他呼吁,国家应稳定产业政策方向,并建议教育政策重新定位,要平衡好科研和教学,特别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价值,确保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赵丽秋分享了对“教育公平”的见解。她指出,尽管中国教育体系规模全球领先,各阶段普及程度超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仍面临幼儿园入学率区域和义务教育质量区域不均衡、职业教育质量低、高等教育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此,建议国家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力度,缩小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并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
詹宏毅深入探讨了“数字化驱动教育变革”,指出随着国家对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教育方式正在重塑。第四次教育革命悄然兴起,定制化学习与终身学习逐渐成为新趋势。同时,数字化技术拓展了教育研究新领域,并在教学应用中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发展。
丁守海围绕“高质量教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展开讨论。他指出,中国正处于刘易斯拐点区域,工资攀升与工业化减速并存。历史上,日韩等经济转型成功,核心在于依靠人力资本升级,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未来,中国将通过延长义务教育、优化教育体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由工业龙头引领教育革新,培育开放型、国际化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陈佳莹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几点观察。她认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面临挑战,尤其在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差距显著。她指出,在供给侧层面,农村面临的是学生流失导致的资源闲置,而非教育资源短缺。在需求侧方面,农村家庭因对教育回报率的高估而对教育投资的意愿过强。对此,建议通过早期干预与精准帮扶相结合,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认知与决策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刘逸楠探讨了“教育产业政策与“双减”成效”,指出 “双减”政策通过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从供给侧来看,“双减”政策确实减少了校外培训职位与企业注册。而从需求侧来说,家庭对辅导的需求依然强烈,教育焦虑问题仍需关注。
最后,赵忠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教育必须紧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当下,教育仍是一种投资,需要关注其市场回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或向个性化方向转型,但必须明确这一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教育应平衡标准化和个性化,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确保学生的个性化能力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应对未来经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