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10月 27

区域国别论坛第三十六期: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和“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25-10-27

2025年10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协办的第36期“区域国别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和‘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疆大学及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米尔扎·兀鲁伯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历史渊源、现实格局与战略前景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论坛特邀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广程教授作主旨报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楠;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米尔扎·兀鲁伯大学副校长拉夫山·穆苏尔姆诺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新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许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刘旭等嘉宾出席论坛并参与讨论。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教授主持。

邢广程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从历史演进、战略格局与现实路径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逻辑。他指出,中国通过和平协商成功处理历史边界问题,积累了宝贵的周边治理经验,为地区稳定奠定了基础。邢教授强调,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理念,把西北边疆稳定与中亚和平发展视为相互支撑的整体。

他认为,中国与中亚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应以互联互通为纽带,深化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孟楠教授指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亚文化与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他认为,推动新疆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中亚在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合作,构建更紧密的人文联系与区域互信。

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米尔扎·兀鲁伯大学副校长拉夫山·穆苏尔姆诺夫表示,中乌两国在教育、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成果显著。他指出,通过高校联合培养、青年交流和科研合作,能够有效增进相互理解,为地区稳定与共同发展打下社会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许涛系统回顾了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安全合作始终是双方关系的重要支撑。他表示,当前的合作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拓展至发展、安全与社会交流等多个层面。许涛强调,应继续推动机制化协作,巩固互信基础,共同应对区域稳定与发展中的新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刘旭指出,中国与中亚合作已从能源等传统领域拓展到经贸、人文等更广范围。中亚国家的区域自主性不断增强,中国企业也在合作中展现出更加理性和开放的姿态。刘旭强调,应进一步强化学术、教育和社会交流,推动相互理解和民心相通,为地区合作提供长远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新明对主旨报告及嘉宾发言表示高度肯定,并感谢论坛为中亚研究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他认为,应继续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作,促进学术探讨与政策实践的融合,为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提供智识支持。

许勤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从历史与现实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对理解西北边疆安全和“一带一路”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国发院将继续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积累与政策对接,为国家周边外交与区域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论坛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逻辑与实践路径。与会专家从边疆安全、能源合作、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方面展开多维研讨,为理解中亚地区格局变化与中国西北安全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新的启示。论坛内容丰富、观点多元,不仅展示了学界在中亚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为服务国家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考与学理支撑。

主讲人简介:邢广程,法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多项中央交办任务,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策信息奖一、二、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代表性专著有《对外关系、和谐边疆与中国战略定位》《同盟、冲突和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演化轨迹》《新型伙伴关系范式:对中俄关系的多向解读》《苏联外交战略和政策研究》等。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