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2月 22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之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17年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7-02-22

2017年2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对2017年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财新智库董事总经理钟正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 2017年开局中国经济呈现出一个最新特征:价格完成“U型”回升。无论是CPI、PPI、进出口价格,还是综合性的GDP平减指数,都呈现出完美的“U型”走势。


2017年开局价格完成“U型”回升:首先,从消费领域来看,CPI呈现出明显的“U型”回升,且基本可以排除春节因素主导的可能。其次,从生产领域来看,PPI完成“U型”回升的态势更为明显。再次,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样呈现出“U型”走势。最后,综合来看,GDP平减指数表现出强劲的“U型”回升态势。


当前价格“U型”回升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重要变化。2017年开局中国经济持续升温,当前物价回升首先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回暖,包括制造业企稳回升。价格回升也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回暖,尤其是进口需求较快回升。价格回升更反映了市场供需结构的相对变化。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增速重回世界第一;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需求结构上,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外需的依赖度不断下降,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经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下降,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产业新增长点交替涌现;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农民工增速首次回升;企业绩效大幅改善;市场主体信心回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价格实现“U型”回升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影响,是使中国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压力。首先,价格回升减轻了“债务-通缩”压力。其次,价格回升将带动企业绩效改善。再次,价格回升将带动企业投资增加。再次,CPI价格回升可能意味着居民生活成本的相对提高。最后,价格回升释放了货币政策在防范资产泡沫和应对汇率贬值方面的操作空间。


2017年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运行有两个核心风险点。第一个风险点在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抬头,尤其是“输入型通胀”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PPI主导价格结构的变化,加上与CPI位势互换,可能会导致2017年PPI向CPI的传导加速。第二个风险点在于,当前物价上涨不均衡,特别是工业部门内部行业分化较为严重,一些行业可能会面临高成本和低价格的双重挤压。


通过对比价格调整的六个阶段,报告指出,当前价格调整已经处在第四阶段向第五阶段的转变期,说明中国经济筑底已经取得实质性胜利,即将步入一个新的结点期。在此基础上,报告对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展望。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GDP增速有望达到6.5-7%,CPI涨幅为2.5-3%。


与会嘉宾围绕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并各自发表了精彩的观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问答环节

问题1:此次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主要聚焦于价格,我想大家对于最近几个月价格变化都有自己的看法,特别是PPI经过60多个月负增长,现在进入正增长,CPI重回“2”时代这样的变化。对此大家几乎众口一词,这是宏观经济趋稳或者有所反弹的表征。

我想让大家看看接下来价格的变化,首先是CPI未来走向和变化、目前我们的货币供应量,以及目前表现出来的供求总体平衡水平。你认为未来是否有通胀压力?或者说未来通胀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宏观经济基本政策来讲,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叫做“控底线,防风险”。控底线,一个底线就是失业底线,要超过了,就要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另外一个底线就是防通胀,未来如果通胀的话可能会老百姓生活有影响,我们要采取相应政策。从目前CPI表现来看,各位专家认为未来通胀对我们来讲是否是一个压力?或者说几乎可以不考虑?或者说有这个可能?或者说你确定这是一个压力,是不是相应要做一些政策调整?

第二,各位专家有没有考虑到目前PPI的表现,大家对未来走向,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未来走向,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判断?与此相关联的,这样一种PPI走向,如果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17年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幅度推进的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三去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样PPI的表现,假定未来是向上的表现,对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去库存这样的结构调整到底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相关的措施?

各位专家对这两个问题都作出回应也可以,对其中一个问题作出回应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针对目前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听听你们有什么看法?


吴庆:

抛砖引玉的责任总是落在我的身上。我想这么几件事,重复刚才的一句话,就是这次报告把价格作为重要的关注变量,拿来做重点分析,我觉得这是很正确的,因为今年我们的研究也是很关注价格问题。说几个判断:

第一,我们觉得今年通胀会卷土重来,而且通胀有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它的风险是单向的,是向上的。

第二,它对我们宏观经济政策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也会让央行在加息和不加息的选择上有两难的考虑。有两个比较主要的因素可能会促进中国人民银行倾向于加息,第一个是国内物价,特别是CPI指数。第二个就是美联储已经说他今年要加三次息,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有悬念的,但是他的加息趋势是没改变,现在讨论的只是加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央行也会有一定的加息的压力,这是促使央行加息的压力。

另一方面,就是控制风险方面,我们考虑到国内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金融稳定,以及考虑到中国政府要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偏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我们实现后两个目标,及稳定金融市场、控制风险和保增长,还是有负面影响。所以今年甚至明年,我们的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困难其实是会加大的。这件事情和我们之前讲的一个预测是一样的,这个话我讲了很久,从2008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选择空间是越来越小的,危机以后虽然说经济很困难,但是货币政策的行动空间是非常大的,随着时间推移,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空间是逐渐缩小的。现在我认为他还是在缩小的进程当中。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几年前也在讲,我们得靠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话讲的很多,我今天重复这个事情。

另一方面,对物价变化大的周期,我想谈一点看法。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矿石,还有粮食,这几类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三个波段,第一个波段就是当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快速扩张,对资源的需求推动了一轮大宗商品增长的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这是第一段。第二段就是短期来看资源供给弹性很小,但是长期来看供给弹性还是很大的。典型的两个事件,一个是乙醇代替汽油那一轮。第二轮就是最近几年出现的页岩油、页岩气的供给增长,表明长期来看,它的供给弹性已经显现出来。第三个阶段就是最近,特别是去年我们看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怎么理解它?有人说是我们去产能的结果。但是这个去产能,我们需要详细看看这个去产能是怎么去的,实际上我们去产能,我个人认为我们真正去掉的产能并不是很多。我们制定的目标,年度目标并不高远,我们短期去掉的产能也并不是很多。

但是为什么去年的价格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请大家关注我们一个政策叫做“276天工作制”,这是我们去年去产能一个有效的手段,最近某些产业协会又开了会,他开会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市场已经有人猜测,“276天工作制”有可能还会恢复。因为就现在这种状况,我们的真实的去产能还没有真实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去掉了“276天工作制”的话,今年的产能就很难说了,今年的产能释放的产量就很难说了。对于“276天工作制”,我们怎么理解它?其实它是一种很糟糕的临时性的制度安排,我们谈两种去产能,一种去产能就是淘汰落后产能,真实的把这些产能从物理上消灭掉,就像当年朱镕基搞砸锭一样。另一方面,就是提高市场集中度,并不是真正从物理层面消灭掉这些产能,而只是说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的协调、组织、计划和控制生产的能力,让一部分生产能力闲置,让另一方面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开工率并不会提升多少,并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通过让一部分能力闲置,一部分能力开工。开工这部分产能要养活富余部分产能,通过这个方法实现去产能。

我个人认为第二种做法更好一些,但是我们现在走这条路既不是第一条路,也不是第二条路,我们心中瞄准的是第二条路,做的结果是比较接近第二条路,但是又和第二条路不一样。我们是所有产能一起上,但是大家都吃不饱,大家都少生产一些的做法。这种做法,我们搞工业的人都知道,这会增加工业成本。本来作为机器开工就是应该一年生产330天或者360天,不一定每年都要大修,如果今年要大修,可能今年少开工一个月。这样对于这个装置来说是最经济的。我们曾经在去年看到过煤炭不够了,为什么会不够了?就是因为有一些大的生产煤炭、挖煤的机械,他一旦停产以后不可能马上恢复生产,他一开一停,成本很高,对于他来说代价非常高,这就推高了我们的产能过剩产业的生产成本。如果今年继续维持这样的政策,我们生产成本还会维持比较高的水平,而这个高的价格其实并不代表着这些产业的利润整体提升,而只是被更高的生产成本吃掉了。这就是我对价格的一些看法。

还有一点看法就是关于价格对于后期的影响,由于它是一种成本推动型的价格增长,从PPI推动CPI价格的增长。在这个推动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的企业可能会出现比较难受的状况,就是前端的成本已经提升了,但是它的出厂价格提升是滞后的。在这个阶段可能企业的利润空间是受到挤压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否能够支付一个更高的工资?我认为这里是存在很大悬念的。很可能我们看到CPI的增长并不能够同时伴随着工资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劳动者来说,很可能意味着生活状况的变差,一系列的预测都会受到影响。谢谢大家!


钟正生:

感谢吴庆老师刚才说到很多煤炭去产能的故事,关于去年煤炭去产能我写了一个对联,发在朋友圈里面,叫做:控制供给简单除暴,预判需求进退失据,横披是:上窜下跳。说到物价这块,我想讲几点:第一,就是报告里面也说到这个问题,就是PPI向CPI传导,能不能传过去的问题?目前是并不顺畅的,报告里面也说也许后续有一个加速传导。我想说现在PPI上涨主要是集中在上游行业,尤其是黑色的煤、钢价格上涨比较迅速,中游一直没有怎么涨价,下游也维持平稳。我想举例说明这种PPI向CPI传导可能需要什么样的触发因素。以去年的煤炭价格为例,如果煤价涨的很凶的话,、一个发电企业,怎么把煤炭上涨压力传导出去?通过电价,电价一方面是居民用电,这是管制电价,不能动;还有一块就是工业用电,工业用电也不是想涨就涨。所以这个时候中游发电企业就非常难受,上游在涨价,下游不能涨价,这时候中游企业盈利就受到挤压。这时候怎么把价格传导出去?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终端需求扩张起来了,比如政府基建,下游需求起来,上游企业涨价,我作为中游企业当然可以对下游涨价,你涨我也涨。这是一个判断,这是判断对现在终端需求怎么样。我刚才说终端需求边际上向好,但是持续性需要观望。这是第一种情况,终端需求突然起来了,经济突然热起来了。

第二种情况,刚才吴庆老师也说到这个问题,就是行业集中度提高了。比如发电行业本来就有十家发电企业,现在行业当中只剩下五家企业。五家企业的溢价能力提高了,或者说这种情况下有的产能关了,有的产能在用,企业就能更加灵活调整供给,企业溢价能力上升,也可以和下游行业讨价还价。所以就是这两种条件,一种是需求扩张,一种是供给收缩,否则上游涨价传导不到下游,中游企业盈利就受到压制。这种情况下无法扩张投资、扩张设备。所以这个故事说明PPI能不能向CPI有效传导,其实和大量制造业企业能不能复苏是有关的。只有企业盈利持续,或者企业亏损弥平,才能再考虑进一步投资。

后面终端需求是强是弱呢?我们还需要观察,因为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很大。关于供给侧改革,去年有人说是黑色系产品,煤炭、钢铁去产能力度最快,今年会不会向中游行业推?这里面有两个需要关注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什么?中游行业,国企的占比比较低,上游行业国企占比比较高。所以简单来说,去年的去产能可以用很行政化,很简单粗暴方式做。今年国有企业占比低了,民营企业占比高了,怎么做呢?可以用环保方式或者其他行政方式做,但是要考虑到行业里面的企业构成不一样,去产能方式要有一个变化,能不能像去年那么刚猛,是需要观察的。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看到整个宏观调控重心可能会发生变化。去年“三去一降一补”,前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哪个做的最好?去产能做的最好,去杠杆是最差的,杠杆还在不断攀升。所以今年重点可能会放在去杠杆上面,所以是不是宏观调控重心从去产能转向去杠杆,这也会影响去产能节奏。更不用说去年由于煤炭去产能,最终造成去产量的结果,去的产能往往去的是闲置的产能,或者是统计帐面的过剩产能,而不是实际过剩产能。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两个小钢炉,现在要技术升级,要换一个中型钢炉。正常情况下,两个小钢炉换成中型钢炉,就是产能置换和升级,但是报数据的时候,中型的产能报着,两个本来应该废气的小型钢炉就作为过剩产能去了,所以其实去的是虚假的过剩产能。所以这块去年上游很多去产能引来多批评,所以今年是不是更加温和方式做,或者更加折中方式做呢?所以去产能的力度有没有那么大,这是需要观察的。这是PPI向CPI的传导,我们认为目前这种传导仍然并不顺畅,中游行业的企业盈利持续受到挤压,下游需求只是边际上好转,没有持续好转。所以能不能传导下去,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第二个问题,1月份PPI这么高,绝大部分是基数因素,新涨价因素使PPI环比已经下降,就是新涨价因素已经下降。我们要看PPI有没有持续性,看有没有新涨价因素。新涨价因素,我刚才说了,一个大规模基建起来会引起新的PPI起来。再一个不容置疑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现在原油价格是55左右,有人预测今年原油价格倒60就是顶,为什么呢?因为美国页岩油扩产,如果价格到这里,大量的页岩油就会扩产。但是现在有更多声音质疑,第一个质疑就是所谓美国页岩油复产,或者供给弹性有没有那么强?就是价格到了60,能不能开足马力生产?因为价格上涨以后,他有一个缺口在那,如果100万桶,可以很快复产,200万桶可以很快复产,但是1000万桶呢?是不是有一个节点造成原油价格突破60?还有就是地缘政治的问题,上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时候受伤最重的是哪些国家呢?是俄罗斯。现在尤其做石油交易的人会考虑新的地缘政治因素。现在美国和俄罗斯走的更近了。如果从国际战略角度来说,美国当然是希望油价走高的,俄罗斯也是希望油价走高的。其实如果油价走高,最受伤的是中国,我们贸易顺差会收窄,还有输入性通胀压力。美国和俄罗斯是否如愿以偿地向媒体报道那样走得那么近,我是有怀疑态度的。所以地缘政治对原油价格影响非常大,但是这里面也有不确定性。所以今年新涨价因素,除了国内目前不明确的基建扩张之外,还有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这是很重要的变量。我们做一个简单测算,如果布雷顿原油同比增速上涨一个百分点,国内PPI要上涨0.1个百分点,CPI要上涨0.06个百分点,这是按照历史几次石油价格周期的计算,所以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还是很大。

第三个问题,说一个观察,也有一种声音说PPI大幅度上涨之后,我们知道企业融资成本就是企业贷款利率减去PPI,就是作为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实际融资成本会下行。融资成本下行之后,企业投资可能会增加。这个是我们做的比较标准的判断。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去年一年PPI大幅度上升,加上央行连续宽松举动,按说企业融资成本下行,但是企业投资并不多,政府投资还是主导。原因是什么?我想的是,如果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成本是下降的,实际利率下降,为什么不扩张投资呢?我想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就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信贷可获得性比信贷利率更高,可能优先的贷款都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所以盈利改善是分行业的,上游行业改善最快,上游行业占比最高。这是第一个解释原因。第二个原因,对于企业来说,除了融资成本这个因素,他还得考虑投资回报,现在实际投资回报很低。他不仅考虑现在投资回报,还要考虑未来一系列投资回报,这又涉及到对中国经济前景信心的问题。我不说现在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信心怎么样,只需要看去年中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家倒推一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了一句要注意保护民营企业家信心。这个背后说明什么问题?所以单单以实际利率上来,作为一个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来说,你让我马上大张旗鼓做投资,还是要费一番思量的。所以PPI上行,确实可以带来财务成本下降,但是会不会带来企业投资的扩张,这个传导会有,但是不会那么快。

我就说这三点。


刘元春:

这个报告对于价格数据已经说得比较全面了,但是宏观里面对于价格水平分析往往有很多视角。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供求视角,即是供给的扩张和需求扩张速度的匹配性。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需求视角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视角,即名义需求里面的货币视角。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供给角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成本和结构角度。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是什么?是世界角度。如果我们不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简单谈中国经济马上会出现滞胀,一些媒体和普通民众特别喜欢听的术语的话,可能问题就很大。

首先,从世界角度来看,是否具有这种通胀的环境呢?目前我们看到大家的预测,比如IMF最近的预测,发达国家的通胀率可能从去年0.7%上涨到今年的1.7%。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保持在4.5%左右不变,当然这个4.5%左右不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也就是我们会看到的能源输出国和能源进口国之间的这种变化,可能会比较强劲,但是总体比较平稳。

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家现在在谈论输入型通胀会不会在2017年全面上扬。而这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导致的成本性的推动会不会持续性的传递?这可能是我们最近思考的最重要的角度。当前大家一定要看到,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里面,上涨最快的是能源。目前大家预测的2017年能源价格上涨因素可能在25%的水平,当然这个水平比较高。但是非能源大宗商品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比如粮食价格不但没有涨,其中的很多种粮食价格反而还处于历史低点。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制成品,这里面基本上全球制成品价格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我们经常所谈到的,就是这种由于能源价格在过去过度下滑所带来的在今天这种回复性上涨过程中间所看见这种参数的上扬,实际上更多的不是价格效应,更多的是分配效应,也就是我们所谈到的能源出口国家和进口国家的利益再分配。当然,对中国来讲能源冲击是非常实在的,它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PPI上扬的核心,当然这个上扬的核心,我们从定基比的角度来看,可能就会发现简单地用这个同比价格来看,会有一定的欺骗性。简单地不看新涨价因素,而简单看PPI,也会有这样一些问题。因此,大家要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世界几个和输入型价格,可能从进口价格参数本身,它是什么?最近一两个季度,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是一个高点期,而不是说未来是持续的高点期。因为很多人一看到今年的PPI6.9%,生产价格资料指数9.1%,就大吃一惊,说通胀马上来了。我觉得这个结论不能成立。

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PPI的结构问题,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能不能向CPI进行成功的传递?这里面有几个更细的问题:第一,能源价格能不能向非能源价格进行传递?第二,生产性资料能否向非生产性资料传递。我们看PPI里面,我们购进价格指数里面,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但是非原材料价格基本没变,特别是生活类的。这里面明显会看到的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及时传递?因为能源价格实际上涨,从今年二季度初上扬,现在已经第三个季度上扬了,为什么没有全面传递过去?价格的传递,在座诸位许多是学生,我们学过价格传递取决于什么?取决于市场结构。如果我是完全垄断者,我就可以完全传递,如果是完全竞争,就一点也传递不过去。这里面我们会看到能源企业往往是垄断者,消费者往往是完全竞争者。因此,这里面我们就会看到能源企业利润大幅度上扬,结果导致中间消费品生产厂家利润大幅度被挤压。因此,我们看到的结构效应里面更多的是什么?是利润转移,是利益再分配。

因此,PPI上扬可能导致的并不是经济全面复苏,而是结构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可能就是上游行业的确复苏了,但是中游和下游行业很有可能在这样的成本转移、价格不对称转移过程中间受损。当然,大家要清楚,我们经济的主体在后者,中游和下游是经济主体。因此,我们对于未来经济增长动能并不看好的就在于,中国经济成本的传递对于我们增长的动能是一个打击作用,而不是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就会看到很重要的问题,在很多行业依然供过于求的环境里面,在整体下游行业需求还不畅的环境里面,单纯靠上游PPI的传递,要来传出我们整体的经济复苏和整体价格上扬的信号是不具备的。

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输入型的、成本推动型的,要想真正的在CPI里面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它的一个传导机制是什么?是要对于工资有明显促进作用,工资促进作用很重要的点是什么?是上游行业这些人工资上涨了,可能会导致下游行业这些工资进行看齐,这就是我们经济学里面讲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一个推动源泉。目前大家会看到,这种传递还没有出现,原因是什么?2016年,我们整个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水平6.3%,是低于GDP增速的6.7%的,就是过去是超国民收入分配,但是去年是国民收入分配不足。就是你增长的工资这个成本实际上是在下降的,相对成本是在下降的。当然,这个话如果很多人一听又会骂,说你们专家都是伪专家,说工资成本怎么下降了呢?我们讲的是相对的,动态的,因为GDP增长速度快于工资增长速度。

所以从这个来讲,我们就会看到,我们预计在今年内产生这种结构性的效应很困难。当然,唯一支撑通货膨胀的是什么?就是M2除以GDP,就是货币主义的分析方法。但是货币主义的分析方法是什么?是一种长期的分析方法,是对于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大变革时代不太适用的一种经济方法。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我们的金融结构的大变异,由于我们整个经济结构的大变异,货币流通的速度发生重大调整,M2跟GDP和CPI三者传统参数的传递性发生变异。这个变异实际上是全世界央行所关注的一个很重大的变异,也是货币政策规则要求重新制定的一个最大的冲击。所以我们很多一些专业人士没有看到这个,简单用M2除以GDP,一看就讲中国必定产生通货膨胀。我们讲在正常状况里面,在一个十年的长时段里面,这种判断有它的依据,但是在这两年可能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的总体观点是,通胀不会太高,在今年肯定是在合理区间里面,就是对于我们这种经济体里面,CPI5%以内都是很正常的。因此,第二个很重要的观点,很多人所提出来的这种滞胀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制定我们的经济政策会有一种误导的作用。所以中国目前核心问题还是在控制风险,还是要促进我们的基础性改革,这个改革还不仅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过渡性的举措,如果不能够快速的向基础性的改革进行转变,中国要想真正的构建出它的新动能,在结构上真正的有一种大转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年我们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不仅仅是过去五大攻坚战,而且增加了农业,增加了促进实体经济,增加了房地产。但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行的还增加了一个什么?要全面推动基础性改革。

因此,我觉得我们对价格形势的这种判断不能走原来传统的套路,也不能简单按照货币主义的套路进行,也更不能套用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滞胀理论的判断,我们应当更加准确的把握住我们的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旗帜鲜明的把控风险和促改革作为我们当前的重中之重。


闫衍:

关于价格问题前面几位嘉宾已经谈了很多,未来物价走势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讨论所关注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政策制定机构和社会其他各个机构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对于物价形势判断上来看,从政策监管机构来看,我们也基本能看到在相关政策里面,我们能够感觉到对于未来通胀压力这样一个关注。从投行、经济学家来看也看到关于物价比较极端的看法,比如关于通胀超预期的观点。

未来物价究竟怎么走呢?我们可能要从价格变化结构来看,不管是从PPI还是CPI变化,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基数因素或者翘尾因素影响,PPI变化和CPI变化最主要是翘尾因素影响。另外一个就是补库存的影响,补库存影响未来能不能持续?CPI翘尾因素未来影响多大?这是未来CPI和PPI走势判断的两个很重要参考。

从翘尾是因素来看,不管是PPI也好,CPI也好,翘尾因素最重要的影响是在上半年,下半年会相对减弱。从补库存角度来看,补库存周期已经持续两三个月,未来补库存周期还会持续,但是下半年可能会进入补库存另外一个阶段,可能会去库存。在这种情况下,整个PPI和CPI的表现可能会在后半年相对减弱。因此,通胀持续的压力未来会相对减弱。这是关于通胀和关于价格走势的基本判断。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CPI和PPI的变化情况。如果从1月份来看,CPI的变化,从食品和非食品变化来看,上涨主要是非食品价格上涨。在非食品价格上涨里面主要是服务价格变化,服务价格变化里面我们看到最关键的还是与劳动工资刚性变化有关系。由于我们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阶段,劳动适龄人口减少,这对于整个劳动力价格会产生一个刚性影响,未来整个服务价格上升还是一个趋势。从这个二分法角度来看,未来对CPI关注还是要看非食品价格里面服务价格。

从PPI二分法角度来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一直在持续上升。从生活资料价格来看,生活资料价格也有这样变化趋势,但不是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刚才专家也提到,从生产资料价格传导到生活资料价格,以及到CPI过程中,传导机制并不是很完善。因此不管是从生活资料价格还是生产资料价格来看,上涨最快的还是生产资料价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物价的变化呈现出这样一个结构性特征。

在这样一个判断的情况下,我们怎么看待物价的上升对未来经济宏观面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呢?我们会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物价持续上升,在短期内是不是会产生一个成本推动的通胀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前面各位嘉宾已经谈了很多,我就不再关注。我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PPI的变化和物价的上升,是不是能够产生一个通胀的压力?这种通胀压力是不是会产生未来加息的压力?这个可能是从监管机构到其他社会各个机构所关注的方面。

我们知道近期关于加息方面的讨论很多,尤其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到今年,我们看到在政策利率方面已经有很明显的变化,政策利率的抬升,从市场利率到拆借利率,到各种债券收益率,都出现明显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在近期可能已经看到产生一个非常实质性的影响,就是各种债券的直接融资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们看到最近停发债券的规模已经超过一千多亿。这个变化最关键的还是发行成本的影响,这个已经从政策利率传递到各种债券收益率。这种变化未来是不是会持续?就是这种利率变化会不会传递到实体经济利率,最后引致政策利率上升,尤其是各种贷款利率上升?这可能是我们关注的方面。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政策利率调整方面,不管是货币市场利率调整还是拆借利率调整,最主要还是在金融去杠杆的角度,也就是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意图和防风险意图可能更多一些。未来实体经济方面,尽管随着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的上升,实体利率有所下降,但是实体经济的回升还会受到很大影响,就是未来回升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加息的影响从短期来看还是相对有限的。也就是说未来的货币政策,在目前稳健、中性的基本基调下,随着宏观基本面未来有稳健回升走下滑或者是下降的通道,或者政策又会走一个相对宽松的趋势。

因此,我们从CPI的变化、物价变化上更多看到的是未来加息的影响。我们基本的看法是,从目前来看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还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因此货币政策短期走势在稳健、中性的趋势下,未来有可能重新进入早期所讲的适度的货币政策的基调。这是我对于PPI变化的一个基本看法。


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社: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2-22/8157054.shtml

中国证券报:http://epaper.cs.com.cn/html/2017-02/23/nw.D110000zgzqb_20170223_1-A02.htm?div=-1

第一财经:http://www.yicai.com/news/5231286.html

人民日报:http://finance.haiwainet.cn/n/2017/0223/c3541670-30752653.html

香港商报:http://www.hkcd.com/content/2017-02/23/content_1037940.html

经济参考报: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7-02/27/content_28980.htm

凤凰网:http://hb.ifeng.com/a/20170223/5410309_0.shtml

财经网:http://stock.caijing.com.cn/20170222/4237361.shtml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