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成功举办“疫情下欧美形势及其影响” 国际视频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0-04-292020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举办“疫情下欧美形势及其影响”的国际视频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出席会议致辞并做主旨发言,来自中美欧9位资深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各方围绕新冠疫情下的欧洲北美形势以及对中欧、美关系的影响进行了交流,议题涉及当前疫情防控纾困以及国际战略、政治、经济、科技创新和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国发院世情研究中心主任岳晓勇主持会议和讨论。
刘元春副校长在致辞中向所有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指出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新冠病毒肆虐牵动全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安危福祉。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就抗击新冠肺炎国际交流更能凸显人类的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研讨会此时举办具有重要意义。期盼并相信大家一定会汇聚各国智慧,为疫情把脉,为全球联合应对建言献策,我们在中国也更多了解和学习借鉴各国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国家决策献计。刘校长表示希望人大国发院能多办此类研讨活动,多种形式促进国际交流,把握机遇,着眼未来,勇于创新,进一步把研究院打造成中国特色的高端思想库。
与会嘉宾踊跃发言。来自欧盟轮值主席国克罗地亚的前总统、萨格勒布大学法学教授伊沃·约西波维奇介绍了克罗地亚和欧盟目前的防疫形势,认为目前克罗地亚的疫情防控工作在欧洲是做得比较好的,新增确诊已连日下降到个位数,但疫情对克经济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其GDP面临大幅下降。巴尔干地区其他国家情况类似,欧盟整体都面临很大很多问题,除经济社会领域,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制度和观念的挑战。对于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试图“甩锅”,将新冠疫情的责任归咎于中国的行为,前总统表示反对,认为这对中国是不公平的。欧盟各国也在讨论如何加强团结合作的问题,疫情无国界,需要大家联合应对。对欧盟和未来国际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总统表示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疫情是全球范围的问题,包括欧洲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各方都应该加强团结,共同努力,推进合作,因为大家都是全球化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美国前驻爱尔兰大使、前联邦政府司法部顾问凯文·奥马利教授介绍了美国宪法体制特别是联邦与各州的关系并强调,确保信息沟通和透明很重要,现在各种媒体很活跃,信息很多,问题是如何确保有用和真实的信息达于公众。要以科学角度和态度来对待信息和疫情防控,而不要政治化。疫情之后各国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人类如何共同预防未来类似甚至更大的疫情再次暴发。同时各国要重视的是如何促进国际疫情防治与纾困的合作而不是相互指责。当前最重要的是推动国际合作,还要照顾弱势群体。就美国来说,面对的紧迫问题很多,抗疫与拯救经济的平衡如何掌握,联邦与各州的关系比较紧张,今年还要大选,都没有现成方案。但他对未来也表示乐观,人类最终一定会战胜疫情,会共同总结经验教训,改变生活方式,让它变得更好。欧洲地缘经济研究院创始人、院长贾思娜·普列维尼克认为,新冠疫情对各国都是很大的考验,它摧毁了欧洲过去所取得的很多成就,破坏了欧盟的整体性。目前有88%的意大利人以及许多欧洲国家都认为中国对欧洲疫情进行了快速的回应、支持和帮助。同时欧洲也有批评的声音,对中国和世卫组织无端指责。她十分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关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认为,不应将新冠疫情政治化,应该停止对中国和世卫组织的污名化。中国和欧盟并不是地缘政治敌人,新冠疫情实际上为欧中双方都带来合作机遇。欧盟需要放弃民粹主义并进行改革,积极与中国展开合作,以维护全球秩序和人们的安全。华山资本创始联合合伙人、美国加州湾区华人高创会联席主席杨镭重点就疫情涉及的医疗产业与科研技术问题分享看法,认为美中之间在相关领域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很大。美国在高端科研、产业和人才上优势明显,中国在中低端有很大优势,医疗器械和耗材的规模和数量是世界第一,非常完整,响应速度迅速。此外中国在人工智能和信息通讯技术与医疗产业需要结合上进展也非常快。疫情很可能与人类社会共存相当长时间,各国正进入一种“无接触型社会”,工作和生活方式为之一变,这会带来很多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机会,中国处在这一机遇期的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认为,当前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是超级的,大大超过2008到2009年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疫情对于世界经济的冲击也具有超级不确定性,现有的预测报告都很难准确预测这种冲击的程度,各国在应对上对此要保持清醒。走出这种困局,全球须有包括中欧美在内各国广泛有力的超级政策举措和超级国际协调,具体而言,抗疫纾困和经济发展政策要以“救人”为主体,而非资本为中心;要有超级的底线管理能力;要分阶段设计目标、政策组合和确定行动方案;必须在疫情管控和经济合作上展开充分的国际合作。这是对中欧美的超级考验,世界主要大国不能够陷于目前这样一个相互推诿、互相指责的状况,必须放弃成见偏见,努力建立透明、互信的合作体系,特别是一些实质性的合作体系。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认为,在中央集权的制度下,中国已成功地遏制住了疫情,开始对其他国家进行援助。当前,疫情所造成的世界情形复杂性被人们严重低估,现在需要确立新的政策重点。我们对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更加有信心了,而美国应对疫情的情况让人感到困惑。美国特朗普总统指责中国对疫情进行了隐瞒,妄称新冠病毒是“中国病毒”,澳大利亚、印度等也跟着叫嚷。俄罗斯就抗击新冠疫情与中美进行了沟通,日本民众和一些政府官员对中国比较友好。南非和印尼在疫情中表现一般,西欧较多持中立态度,但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要让中国赔偿。中国当前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在恢复经济方面也是如此。总体看,中国的制度安排凸显出了更多的优势。时教授强烈谴责和反对特朗普总统和一些西方国家把疫情政治化的作法,指出各国必须主动积极地开展合作,共同找到最终战胜疫情办法,因为新冠疫情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都是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石松结合在加拿大的考察,介绍了加拿大防疫形势和经验,认为加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机制上,有很多值得中欧美其他国家借鉴的地方,如社会动员迅速有效,信息得到了充分、透明、及时披露,根据医疗资源确定优先使用,避免医疗资源挤兑等。他还认为,这次疫情是对世界各国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最直接的考验,指出了建设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需要关注两大问题,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卫生健康治理体制,提出了相应的评定指标。黄石松研究员认为,这次疫情是对世界各国的一个警示,类似的疫情还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必须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认为,中欧美在疫情下的世界能源形势变化和市场供求结构上都是重要角色。此次新冠疫情的“黑天鹅”释放了一只原油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灰犀牛”,而这种结构性矛盾最主要体现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当中。此次油价跌至20美元一桶,对于页岩油的生产极为不利,使许多国家必须重新改变对外能源政策。目前,原油价格定价机制进入了金融主导阶段,价格长期保持低位运行,有引发中东地区新的地缘政治危机风险。美国现在的能源政策一直没有发出很清楚的信号,这是因为从2019年开始美国第一次成为原油净出口国,在这一巨大角色转型中,对外能源政策长期不清晰也会带来更多的地缘冲突和矛盾。许勤华教授认为,可以将此次新冠疫情看作是一种机遇,促使人们去深入去思考包括中欧北美在内的各国到底要使用一种什么样的能源发展方式,中国、美国、欧盟等应在这种大转型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与责任等问题。前驻外大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世情研究中心主任岳晓勇认为,欧美成为世界疫情震中,这是很多人没有料到的;病毒还在南美非洲等更广泛地区蔓延,全球抗疫任务艰巨。根据世情研究中心所做的有关部分不同类型国家疫情每万人确诊病例率(人口感染率)比较,可看出在应对上,有一些国家做得很好,例如中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复工,克罗地亚等一些巴尔干国家相对欧洲一些大国也做得比较好,有的医疗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大的传统发达国家反而做得不好,这显示出国家的领导力、紧急动员和调动内外资源能力以及相应体制观念,起相当大的作用,这一点宜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新冠病毒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灾难,这是病毒和人类之间的一场对立,而不是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对立,要最终打败新冠病毒,必须充分动员人类社会的全球资源和推进国际合作。
交流互动中,与会专家均反对将疫情政治化,一致认为,新冠疫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共同灾难,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深刻影响着今后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运作方式,甚至影响着人类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都带来巨大威胁。各国必须要团结一致,深化交流,加强互鉴互学,摈弃成见和偏见,注重透明性和信息沟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最后,刘元春校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对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各位嘉宾在疫情之后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作客。至此,此次会议圆满结束。到会中外人士一致对人大国发院举行的这一视频会表示赞赏,认为非常及时,有助于各方加深相互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
(撰稿人: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