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3月 01

“美西方对俄经济制裁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2-03-01

2022年2月2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美西方对俄经济制裁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以视频方式闭门举办。


(全体参会人员)

会议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巍做引导发言。李巍首先简要回顾了近几日俄乌局势的演进,然后分享了经济外交研究团队对美西方所采取的对俄经济制裁措施的系统梳理,他指出,这次美西方对俄所采取的经济制裁是迄今为止较大经济体所受到的最大规模经济制裁,其有效性及后续影响非常值得观察,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实践意义。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左希迎主持了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徐奇渊称,美西方本轮对俄制裁以金融制裁为主,有两个措施最为重要,一是将俄罗斯部分银行移出SWIFT,二是限制俄罗斯央行使用国际储备。目前的制裁措施强调针对性、精准性,尽量减少制裁对美欧自身带来的经济、金融冲击。徐奇渊认为,尽管有的制裁措施还没有正式实施,但已经产生了实际效果,具体影响体现在对俄罗斯能源贸易、财政收支稳定,国际储备、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国友对比此前伊朗受到的制裁分析了此次事件在效果、速度和范围上的三点不同。宋国友基于对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外汇储备、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分析,认为从金融制裁的角度出发,此次制裁对俄罗斯行为不会产生本质影响。同时宋国友提醒在考虑经济金融因素之外,也要考虑安全因素对制裁走向的影响,他指出战争的走向与俄乌谈判结果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张晓通从欧盟的角度对此次制裁进行了分析。张晓通首先分析了欧盟对乌克兰地缘政治的考量,称欧盟地缘政治转向是理解欧盟反应的前提。俄乌事件为欧盟继续生存、发展、壮大提供了理由,经济制裁增强了欧盟相对于单个欧洲国家的权力,并且俄乌局势的未来走向将影响欧盟和北约未来能否东扩。他还从经济施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分析了此次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郭晓琼从俄罗斯国内角度分析了此次制裁,她认为称俄罗斯国内对本次制裁早有准备,在支付结算方面,俄罗斯建立了自己的支付体系和金融信息传输系统,并已做好脱离全球金融体系的准备;在去美元化方面,俄罗斯已经逐步降低美元结算的份额。因为国内企业和银行已进行过压力测试,短期内美西方的制裁不会对俄罗斯产生致命打击,但从长期看美西方对俄进行的技术封锁将侵蚀俄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对俄经济发展造成长期深远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刘建伟提到此次制裁的两个新特点。一是西方此次对俄经济行动超出经济制裁范畴,美国效仿欧盟采用限制性经济措施代替经济制裁这一表述。二是美欧在这次制裁中十分团结,克服障碍并采用了超出预想的措施。随后刘建伟从威逼和威慑两个角度分析此次制裁的目标,他指出,前者几乎没有成功可能,后者存在奏效机会,因此要全面理解此次制裁就不能忽略威慑层面的目标。

针对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但保留能源“后门”这一现象,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孔繁颖进行了重点分析。她指出,保留能源“后门”的主要原因是欧盟41%的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而美国能源代替俄罗斯供应还存在很多障碍。孔繁颖还阐述了美欧如何针对能源问题“定制”对俄制裁,实施能源制裁豁免机制,具体包括在金融管制中排除能源交易等。最后,她还认为保留能源“后门”可避免美欧进一步分裂,但会削弱制裁效果。

会议随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欧盟战略自主、中国未来应对措施、俄罗斯应对制裁的经验、俄罗斯限制能源出口的可能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左希迎也对俄乌冲突局势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俄乌冲突的走势及俄罗斯的目标。

最后,李巍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与会嘉宾在本次会议中所展现的理性和冷静的学术精神表示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