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6月 25

人大国发院执行院长、著名土地问题专家严金明教授做客《焦点访谈》谈如何守好“饭碗田”

2020-6-25 焦点访谈发布时间:2020-06-25



2020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疫情的暴发,更让大家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地才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红线就是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耕地保护的红线如何才能守得住?如何“藏粮于地”,让14亿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呢?为了探究这些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特别制作了守好“饭碗田”这期节目,并就其中的热点问题采访了人大国发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名土地问题专家严金明。


以下为采访摘要:

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疫情的暴发,更让大家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地才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红线就是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那么,耕地保护的红线如何才能守得住?如何“藏粮于地”,让14亿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呢?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以便更加全面、真实、准确地摸清耕地家底。总体上看,虽然我国耕地总量排世界第三,但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并不充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名土地问题专家严金明在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时表示,我们的人均耕地,按照现在来算大概在1.42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优质耕地大概只占耕地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的后备资源少,可以开垦的后备资源大约在2亿亩,但是真正能够开垦成耕地的,可能也就只有8000万到1亿亩左右,还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耕地“一多三少”也就是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在现有耕地中,目前能够稳定利用的只有18亿多亩。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守住这18亿亩的“饭碗田”。

严金明认为:“我们要考虑到人口高峰年。人口高峰年需要的粮食,从基本粮食需求、耕地的单产综合测算出18亿亩。如果保不住18亿亩红线,粮食安全就会带来隐患,甚至带来很大风险。”

有粮不慌,无粮不稳。坚守耕地红线就是保住粮食安全的底线。现阶段,我国耕地“一多三少”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而随着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还要占用一定规模的耕地。我们虽然实行占补平衡制度,但是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补充耕地越来越难。而在一些地方,在耕地利用上,非粮化趋势也有所加剧,耕地保护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我国人多地少,区域差异大,水土条件好、适宜耕种的东部、南部地区,恰恰也是人口稠密、城镇发育条件好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开发与优质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更为尖锐。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启动了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如何平衡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做好国土空间安排,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严金明强调,在生态文明这样一个大的战略之下,再来强调耕地保护的时候,实际上又为我们赋予了新的使命。从原来注重数量的管理,到现在强调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都要管理。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面,提出的全域土地整治,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变化,也是一个新的实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凸显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耕地,不仅要在数量上守住红线,还要不断提升耕地的质量;它不只是国家的事,也不只是几个部门的事,它是全社会的事,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吃饭”的大事。每个人都绷紧保护耕地这根弦,才能给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