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举办“一带一路”的机遇与关键节点 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03-012017年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的机遇与关键节点研讨会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的定位:基于合作视角的策略分析》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60多位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出席会议。
报告与评论环节由教育部长江学者、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主持。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柳亦博介绍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认为:为了有助于在“一带一路”框架中实现良好的跨国治理,适当稳步选择出一些重要节点国家就显得极为必要。重要节点国家是指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辐射与影响能力的国家,它们对于维护或拓展中国海外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提出了选择“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的主要原则:(1)战略位置;(2)经济实力;(3)文化影响力;(4)互利合作;(5)风险规避。节点国家自身必须能够承担起“节点”的重任,即它们均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与较好的“区域影响力”;同时,各个节点国家表现出侧重点不同的“差异性”特征,具体的节点功能则应视具体情况而权变。“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建构一种合作的新国际秩序,而这对以竞争和国际分工为主导的传统世界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当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策略:第一,以促进国际“合作”为最终导向。第二,重申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第三,坚持建构“多赢”的网络结构,告别零和博弈的竞争状态。第四,注重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市场层面多维度合作。第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报告提出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工程方法,确立合作、安全、和平理念,加强开放,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为全球治理开辟新的途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原驻澳大利亚公使衔参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李忠尚教授,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何君臣,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木才对报告进行了评论,在肯定亮点的同时提出了参考意见。
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主持了会议讨论环节。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特聘专家谢士强,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一处副处长温灏,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社会发展与创新研究室主任邓智华,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耀军等发言,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与会代表认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及其合作策略十分必要,要把握空间节点,注意时间节点,发挥关键节点的枢纽、联通、引领、辐射等作用,寻找机遇,规避风险,加强合作,共同奏响“一带一路”这部划时代的交响乐,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为全球治理开辟新的途径。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