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彭文生 鲁政委 刘瑞明联合解析:“黑天鹅”下的“灰犀牛”困局
发布时间:2020-03-222020年3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年3月)在线上举行。论坛隆重发布2020年3月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瑞明,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等嘉宾出席本次论坛。
论坛第一单元,刘瑞明教授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课题组发布报告——《疫情“黑天鹅”冲击短期下行,破解“灰犀牛”助力长期增长》。报告指出,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构成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波动的“黑天鹅”事件。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剧增,各项指标下行严重。2020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总额同比下降24.5%。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9%;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较去年同期攀升0.9个百分点;对美、日、欧的出口金额增速大幅下降,分别为-27.7%、-18.4%、-24.5%;制造业PMI为35.7%,环比下降14.3个百分点,跌至荣枯线以下。从目前来看,疫情对于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疫情期间消费、投资、出口、就业等一系列指标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一季度的经济可能会出现大滑坡。
但是,面对“疫情”,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截止2020年3月16日,湖北内外新增确诊均已连续保持低位运行,意味着在这场疫情防治战中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着国家对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的有效部署,复工复产的有序运行,以及一系列短期救助措施的出台,以及天气转暖、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实验推进等利好因素,预期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更多地体现出短期效应,预期2020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出“低开高走”的态势。随后的几个季度的增长会出现较大反弹。
报告认为,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入手。短期针对疫情“黑天鹅”,短期采取“底线救助”思维,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助力受灾地区、行业、企业脱离困局,积极组织各地有序复工,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长期针对中国经济中的“灰犀牛”,加大各项改革力度,破除现有的制度性壁垒和阻碍,逐步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
报告第二单元,与会嘉宾围绕话题“疫情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发表精彩观点及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从目前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以及全球形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估计。按照世卫组织的规定,中国病例清零后仍需保持两个14天,才可解除“大流行”的预警。在此之前,中国与国际的能源、物资、运输等往来均受限制,中国要把“疫区”的帽子摘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对此,他建议,第一,调整原先工作目标,适当推迟百年目标和脱贫目标;第二,既要防控疫情,也要发展经济,“双底线”思维要因地制宜;第三,精准救助,免除武汉市中小企业赋税三年;第四,在武汉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战略储备总中心、总基地;第五,对疫区居民发放消费券;第六,加强各省市和湖北各个地市对口支援。靠新基建强力刺激不可取,但是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促进居民消费,既是救急,也是救助,应当予以考虑。
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与传统经济周期波动不同,首先,疫情客观意义上减少了接触性经济活动,因此,疫情下的刺激需求不同于传统的刺激需求;其次,恐惧的情绪在金融市场蔓延。这两点特殊性决定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巨大,但是从中期来看,当疫情消失,信心恢复,经济活动又将步入正轨。因此,疫情下的政策应对一定要注重人文精神,关注民生,扶持百姓。疫情对经济会产生以下影响,首先,疫情会引导公共、私人部门更大地力度投资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这意味着服务业效率将明显提高。其次,疫情会引导人们更倡导健康消费。第三,疫情会增加各国政府在扮演公共角色时发挥的作用。第四,疫情突出暴露出的收入分配问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经济不需要强刺激政策保证增长速度,政策取向应更关注民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经济回升速度取决于财政政策的力度和作用点。鲁政委认为“新旧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应成为财政政策的抓手。关于复工复产方面,中央需要做出统一解除疫区的认定标准,以便清除劳动力复工的种种障碍;同时,劳动力输入地可以集中统计所需劳动力及其来源地,统一安排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建议政府把失业救济金返还给中小企业,以便解决其资金难的问题。货币政策方面,建议将企业的存量贷款转成累计优先股,以便缓解企业偿债压力。外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防疫物资的供给,充分利用前期我国转产的防疫物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疫情对一季度我国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一季度已经确定负增长。中国经济目前遭遇以下冲击:第一,疫情所带来的“休克停摆效应”;第二,重启经济系统复工复产的高成本;第三,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必定会导致各国管控模式向中国模式靠拢,这将会导致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产业链和资金链出现断裂。因此,要保证经济循环常态化和就业的稳定化,仅按照目前“六稳”和“新基建”的节奏,拘泥于3%财政刺激的限制是难以应付的。因此,我建议,第一,要基于底线思维制定扩张的政策组合;第二,必须短期刺激和中期调整、扩张相结合;第三,财政赤字率要突破3%,甚至是3.5%。由于经济停摆必然需要大推动,但是,绝不能是简单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因该通过救助的形式刺激短期消费,既可以兼顾危机救助,又可以保证经济增长。从中期来看,刺激经济要坚持民生导向。
会末的Q&A环节,媒体记者与嘉宾进行了深度互动。
Q(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欧美国家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会对各国,特别是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A:鲁政委表示,欧美国家央行零利率政策首先会使其金融机构抗风险大幅度下降;其次还会迫使投资者在金融市场加杠杆;第三,还会使得僵尸企业持续存在。当前,中国人民银行面对降息与否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不随着主要经济体一同降息,会造成过强的货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如果进一步降息,会加剧经济脱实向虚的压力。但是,也要认识到,这是一次促进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