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6月 10

“中美经济走向大脱钩?”研讨会顺利举行

文字|赵岚 发布时间:2020-06-10

2020年6月8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外交项目组承办的中国经济外交蓝皮书(2020)发布会暨“中美经济走向大脱钩”研讨会顺利举行。本次会议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各位与会嘉宾就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澳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巍在引导发言中首先介绍了经济外交项目组的最新成果《中国经济外交蓝皮书(2020):在世界经济裂变中负重前行》,代表项目组以十件大事为线索梳理了2019年中国经济外交的基本内容,并展望了2020年中国经济外交所可能面临的三大风险:中美经济脱钩风险、产业转移风险、国际经济外交联盟重新分化组合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和大家分享了2020年中国经济外交的五个主要观察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以及中国加大的开放力度是否能拖住美国脱钩企图、RCEP和中欧BIT能否如约签署、受疫情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呈现必要的收缩态势、中澳及中加经济关系可能会继续动荡、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关系能否实现新的突破。


上半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执行主任、国发院研究员刘旭主持。他表示,中美在经贸、投资、金融等重要领域的表现出脱钩趋势,但随着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达成,特别是中国重新从美国进口相对廉价的能源商品,两国又找到了贸易双赢的契合点。这表明中美经贸关系还具有较大的弹性。充分认识这种弹性对理解中美当前脱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刘老师邀请各位专家依次进行主题发言。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从美国国家利益、国内政治变化以及国际统一联盟三个方面就中美经贸脱钩限度进行了具体分析。他指出,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美国过去两年中的对华贸易制裁并未实现产业回流、赤字缩减的战略目标,因而全面对华脱钩不符合美国利益,将遭受国内反噬;从美国国内政治角度来看,美国国内政治具有不连续性,大选之后民主党上台将为中美关系脱钩带来转机;从全球产业链角度来看,由于国家间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市场前景巨大,美国对华脱钩的行动将为其他西方国家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带来机会。综上所述,陈定定老师对中美经贸脱钩仍然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教授、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青以企业和国家层面的成本和风险为框架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进行分析。以此为线索,刘青老师认为过去四十年中全球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主要是由于成本考虑占优风险考虑,具体而言即经济自由化大潮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全球治理规则改善降低国家交易风险、技术进步改造生产函数降低交易成本、全球产业链起点低导致风险较低。而如今劳动力成本差异缩小、技术进步改造了传统产业降低了劳动力份额、自由主义思潮出现逆转、全球治理规则弱化、产业链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全球产业链组织中风险考虑占优,故而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风险,而疫情进一步深化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刘老师认为了全球产业链中生产将更加区域化集中、契约密集型行业受到更大影响、中国在产业链重构后仍将保有重要地位。最后,刘青老师认为未来外部环境恶化不可避免、但中国不会被美国拖入类似“美苏争霸”的剧本之中,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应对产业链重构的对策:理性看待重构、坚持开放、坚持市场化改革、加强对外投资、增加创新、重视美国对中国超级企业的打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论述了全球价值链安全危机下的中国产业发展。首先,雷老师分析了当前新冠疫情下全球产业链危机的复杂情况,认为全球产业结构尽管脆弱但重组并非易事。随后,雷老师说明从全球产业链结构的国家分布中说明中国已经深入全球产业链结构的各个层级,处于产业链的中心位置,而中美竞争主要体现在而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两类产业当中。以此为基础,雷老师认为未来产业链转移将在三个方面发生转变:制药和医疗设备领域产业被西方召回、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被美国集中打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流失。据此,雷老师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策:第一,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加速开放国内投资和消费市场;第三,强化国内全产业链和全球产业链结构;第四,构建亚洲区域价值链。


来自企业界的高级研究员郑晴女士论述了中美博弈走势对金融和投资领域的影响。郑晴女士认为,后疫情时代中美博弈深层本质在于全球秩序的加速重构和逆全球化的加速演进,其突出特点体现为经济民粹主义的进一步高涨和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和价值链的重构。随后,郑晴女士展望了逆全球化对金融和投资领域可能带来的冲击:首先,美联储降息引领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已成为灰犀牛事件,警惕低利率可能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以及对我贸易优势和外汇财富的冲击;其次,境外融资限制加强、境外投资审查趋紧、美调整给予香港地区的特殊待遇政策这三只蠢蠢欲动的“黑天鹅”事件值得警惕。最后,郑晴女士提出了在金融领域运筹中美关系的总体基调:用智慧去扩大共同利益,管控矛盾分歧。具体来说,要立足自身、加强市场化和法治化的金融治理;坚持对外开放、构建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着眼未来、布局科技和数字经济。


随后,在刘旭老师的主持下,各位参会嘉宾就中美经贸关系中潜在的安全困境、中国独立于美国建立东亚产业链可能性以及中美关系未来的调整空间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陈定定老师认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竞争螺旋的确难以控制,所以中国更应做好两手准备。而中美关系未来可讨价还价的空间正在缩减,如今只是中美关系波动的前奏,长期来看中美关系注定是充满碰撞的。刘青老师认为中国难以承受没有美国技术的世界,构建一个独立于美国的东亚产业链可能性很小。

在会议下半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晨担任会议主持,他首先从安全和战略的角度阐释了关注中美经贸脱钩问题的原因,其一,作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两国经贸关系的脱钩会对战略安全的方向产生极大影响。其二,由于经济技术竞争与安全战略竞争融为一体,中美脱钩加剧技术竞争,进而对安全战略亦产生影响。随后,各位参会嘉宾依次发言。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宋国友教授首先强调尽管中美脱钩在中美四大对话机制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中都或多或少表现,但不同领域的脱钩力度存在差异性。随后,宋老师指出中美脱钩在高科技领域、金融领域中脱钩尤为明显。宋老师对中美脱钩的具体内涵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中美存量意义上的脱钩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而只会在增量意义上出现较为明显的脱钩。与此同时,宋老师指出中国崛起也潜在地推动中美脱钩,只是当前阶段特朗普政府抢先发动脱钩对中国更加不利。最后,宋老师总结到,中美脱钩其实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中美两国基于国家安全原因的“自保行为”,但应以一种有序可控的方式进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副研究员罗振兴分析了中美经贸脱钩背后的经济逻辑和安全逻辑。首先,罗振兴研究员从两方面阐述了中美脱钩的原因。其一,曾经促使中美“挂钩”的五大红利在2008年至2009年后逐渐消失;其二、特朗普上台后对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加速了中美经贸脱钩趋势。随后,罗老师指出中美经贸脱钩的背后经济逻辑与安全逻辑已经融为一体。就此,罗老师就中美脱钩提出三条推论:第一、从经济逻辑而言中美经济完全脱钩难以实现;第二、中美在国家安全领域的脱钩在所难免;第三、中美脱钩对中国外交战略将产生诸多屏障。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学院助理教授吴湘宁首先指出,如果从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的角度来看,中美在技术领域的“脱钩”一直存在。2015年CFR的报告《修正美国对华大战略》中已经详述中美科技脱钩。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加之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强化、加速了脱钩力度。美方战略安全层面的考量占据上风。特朗普希望确保供应链安全,摆脱对华依赖,特别是要在根本上不惜代价铲除中国高科技供应链。具体而言,本次中美技术脱钩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严格、全面且指向性更加明显的出口限制;二是增强审查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三是全方位的人才交流受阻。最后,吴老师指出全球价值链一直在持续调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但是本次中美技术脱钩对全球价值链产生四方面的影响:其一、区域性调整特质将更加明显。其二,部分以市场为导向和追求效率的行业仍会留在中国。其三,全球价值链的调整不以经济成本和效益为主导原则,将更强调安全因素。其四,或将催生以中国为主导的技术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黄琪轩从霸权维持战略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技术政策由双放松到双收紧的演变。黄老师首先分析了大国维持霸权的方式,一是争取大国的战略伙伴,二是调整技术政策主要指向当期国家利益,三是调整技术政策的背景是面临迫切的战略竞争压力。随后,黄老师对技术进出口限制阐释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苏联、日本的技术限制以及同中国的技术合作,并就此归纳到大国维持霸权的实质就是联合强者打败更强者,并指出美国的霸权维持逻辑如今对中国依然适用。最后,黄老师作出三点总结:其一、中美技术脱钩对中国未必是坏事,从长远看可促进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其二、当前中国已初具国际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最后消费者”的能力,能“买全球”从而实现“卖全球”,为中国的高技术产品持续增长提供空间。其三,中国应当寻求替代伙伴,并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其四,中国应通过全球消费链、全球产业链、全球价值链布局全球科创协同。


随后,各位老师就中国构建独立技术体系可能性和美国压制下中国技术创新前景进行讨论。吴湘宁老师认为,由于中美实力差距依然巨大、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仍然具有全球主导权,所以短期内中国脱离美国构建独立技术体系难度巨大。黄琪轩老师认为尽管存在历史差异,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并未改变,而中国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和国内超大市场容量为我国提供了巨大试错机会,故而对中国技术创新前景持乐观心态。

最后,《中国经济外交蓝皮书》主编李巍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李老师认为,本次会议讨论的议题非常集中,与会嘉宾的发言主要聚焦于产业重构、技术脱钩和金融脱钩三个方面。中美经济脱钩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重大命题,而在国际政治经济史上,两个曾经紧密相互依赖的国家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大规模脱钩,可以说史无前例。中美经济脱钩的进程将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向前演进值得我们密切关注。而且在未来若干年中,中美的经济脱钩将会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经济外交项目组也将以此为起点,对这个兼具学术和政策意义的问题保持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