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公共外交策略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许彬彬发布时间:2015-10-192015年10月18日,“一带一路”战略与公共外交策略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由人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
会议由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主持。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一带一路”及公共外交等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世界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产品的需要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是时代的主要矛盾,“一带一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改变了单向度的全球化态势。原驻澳大利亚公使衔参赞李忠尚分析了“一带一路”的来龙去脉,提出全球治理体系与世界公域秩序的问题。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柳亦博阐述了在当前的国际社会“去中心化”时代,应赋予“一带一路”最终打破世界“中心—边缘”结构的战略内涵。中国太平洋学会副秘书长、《太平洋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泽卿着重讲了新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的海权等问题。全球智库联合会秘书长、中国宝贝国际投资集团总裁卞洪登认为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当代海陆空丝绸之路,利用丝绸之路制定新的运营规则很有意义。人大荣誉一级教授、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黄顺基认为“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就是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互利共进,要有系统的思维,从复杂性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来思考问题。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人大学报编审林坚指出,把一带一路跟公共外交结合起来很有必要,公众要增加了解、理解和参与。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提出要考虑宗教、环境、能源控制等方面,注意“反全球化”等问题。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张耀军从地理、人口等方面讲了中观和微观、宏观相结合的问题。
来自高校、机关、企业和媒体等多学科领域人员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认为“一带一路”是我国的中长期国家战略,旨在突破传统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建构一种合作的国际秩序。重点打造的不仅仅是两条纵贯亚欧大陆的经济大走廊,而是要借助这一战略契机,助推国家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从而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帮助众多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一带一路”建构过程中,应当注意战略与策略的结合,在战略上实现对传统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和发达国家控制的突围,在策略上则应将和平发展、合作互惠、政企分开以及服务型政府建构等方面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聚焦点。近年来,公共外交兴起,表现为外交公共化、外交民主化、外交社会化和外交虚拟化等。“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加强公共外交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