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10月 05

人大国发院区域国别论坛(第十一期): 克孜尔石窟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2-10-05

2022年9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承办的“人大国发院区域国别论坛(第十一期)——克孜尔石窟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公开讲座于下午14:00-16:00通过ZOOM线上方式举办。

本次讲座由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副所长苗利辉主讲。他从克孜尔石窟所代表的龟兹石窟艺术入手,对其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和佛教艺术的组成两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苗利辉博士结合丰富的图片材料介绍了克孜尔石窟的题材、形制、线条以及晕染特点。同时,通过横向对比从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犍陀罗艺术、阿富汗、新疆地区,到东部敦煌、云冈和龙门等佛教艺术的不同特点,展现出克孜尔石窟在中外佛教美术史和丝绸之路美术史上,尤其是在佛教艺术东传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的意义。

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副院长吴洋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李肖,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孟嗣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参与互动点评。

微信图片_20221005095939.png

讲座过程中,苗利辉博士旁征博引,介绍了克孜尔壁画中很多典型的佛教文化主题以及其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更加凸显出克孜尔石窟在东西交流中的重要意义。比如“飞天”这个形象在佛教艺术当中出现较多,但是在佛经中很难找到飞天一词,常用天人、天女等来讲。“天”是佛教当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是指佛陀世界里的天部诸神;在天龙八部当中,乾达婆与紧纳罗是主管音乐、舞蹈之神,这两类天神多表现为飞天的形象。所以有人认为,飞天就是指乾达婆与紧纳罗。当然,佛教中又记载,当佛讲法的时候,常有天人、天女或做散花或做歌舞。这类天人或天女,应该也属于飞天的范畴。飞天的形象,源自于印度。印度的飞天人物性别特征明显,有男性飞天和女性飞天的区分。佛教文化从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飞天形象也有所演化,逐渐被改造为形体曲线婀娜优美的女性形象。天相图、金刚、龙王等等题材也是如此。这些都显示历史上艺术领域的交流互鉴,以及中国固有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对于外来文化形象的重新塑造。

在演讲结束时苗利辉博士再次强调,克孜尔石窟所代表的龟兹石窟艺术既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整体节奏轻快,氛围热烈,苗利辉博士与参会嘉宾相谈甚欢,彼此受益匪浅。本次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特别鸣谢中国人民大学国交处的指导,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以及三本合作期刊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区域与全球发展》《丝绸之路研究》的支持。

微信图片_20221005095926.png

|主讲嘉宾简介

苗利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专门史博士,文博研究馆员。现任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新疆佛教考古和艺术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编著 《图像及其意义:龟兹石窟佛像画研究》、《新疆石窟艺术概论》等6部著作,参与《龟兹石窟与佛教历史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佛教遗址》、《克孜尔尕哈石窟内容总录》、《库木吐喇石窟内容总录》、《森木塞姆石窟内容总录》和《新疆工艺美术全集 雕塑篇》等著作的编写,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六十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