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5月 26

“国家高端智库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5-26

2022年5月2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下称人大国发院)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学活动,在线召开“国家高端智库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题研讨会。

人大国发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法学院教授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应用经济学院教授林晨,人大国发院副院长刘青教授,人大国发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人大国发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法学院教授杨东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会议由人大国发院院长助理、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主持。

会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第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第五,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第六,打造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主持人 马亮

严金明教授强调,智库建设应该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等方面有所发展。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意味着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他认为,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人大国发院在这个方面义不容辞,要鲜明体现中国特色,贯彻好、落实好这样的基本原则,扎根中国的大地,坚持中国特色,引领新型高校智库发展。总书记的考察和讲话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激励我们把国家高端智库做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严金明

冯玉军教授认为,要汲取人大大先生、老教授的丰富经验,在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转轨时期,加强研究人类文明的并立、互鉴和崭新发展。他特别从法治文明、法治理念等方面重点进行了探讨,强调了老一辈学者“抬头看路,低头拉车”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坚持和学习。

着眼于未来研究方向,他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强国的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治人才的培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目标、实现中国梦和新型人权体系的构建和传播、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传承和时代创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理研究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怎么构建的问题。

冯玉军

林晨教授以国民经济学为例,深入探讨了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他认为,要建立自主知识体系,首先是要认识到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有其阶级性,阶级性是其区别于自然科学的重要部分。其次是开放性和自主性的辩证统一。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舶来品和自主创新,关键是用自身在经济运行中的规律和逻辑串起这一套知识体系,具有一条中国自主的主线。

以国民经济学为例,他指出从历史上来看,这门学科的前身国民经济计划学就是舶来品。改革开放之后,这个学科变成国民经济学,也接受了大量舶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但是,从发展上来看这门学科是与时俱进的。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实践都给这个学科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尽管存在大量的舶来工具理论,但是实践给这个学科赋予了中国特色。因此,要学理化阐述货币政策等政策工具,构建自主政策工具体系,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提升理论体系的支撑力。

林晨

刘青教授结合会议主题,深入探讨了国家高端智库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应该关注的三个问题。首先,是需要召开会议来及时讨论如何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把握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时间点。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要求学术基础牢、科研水平高。最后,是要基于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基础,做到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

刘青教授详尽阐述问题导向的研究存在的问题,谈得特别深入,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认为,科学研究分为两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认为,我们要尊重和肯定“无用之用”,目前对此还强调得不够。他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内卷化、表面化、扎堆抓热点等问题,由此导致对新问题、新现象的研究不深入,出现所谓的“真问题,假研究”。对此,他认为国家高端智库要明确引领性,通过原创基础研究来夯实智库咨政基础。

刘青

陶文昭教授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体系”的主题进行发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认识。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主要内涵是问题意识和指导思想。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这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核心问题、思政课三个方面。最后,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构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存量是文献,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本、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等相关内容是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他指出,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启发下,建立完善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

陶文昭

王易教授的发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四个要求展开,分别是: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她特别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思政课上的现场讲话,重点谈了她对这四个要点的深刻理解,给予大家很大的启发。

她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确回答什么问题,为谁回答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她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学术为己任,始终关注大问题。她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进行研究和著书立说。

王易

许勤华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国际关系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她重点探讨了如何建设独立自主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她指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属于习近平总书记大外交思想的重大实践工程,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要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状况能不能支撑这样的大外交实践。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她指出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因其包容性不足,无法适应全球生态文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没有也无法做到对中国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因此亟待加强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中国国际关系学人也正在做出这方面的努力。

许勤华

杨东教授从历史维度提出人类社会知识体系构建的四阶段说,即原始阶段、古代分化阶段、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知识体系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形成的中国自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知识体系。他指出,当今人类发展身处数字经济、数字文明、数字革命带来的大变革时期,而大转折点是第五次人类社会大迁移。这场数字文明所引发的社会文明形态再出发,会在真正意义上取代工业革命及其创造的工业文明,因此要努力构建融合统一的现代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杨东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围绕数字文明对新知识体系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机遇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人大国发院对于社会集群知识体系构建、交叉科学研究院发展以及同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均具有重要作用。

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