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召开
发布时间:2020-09-03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疫情防控、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后疫情时代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论坛在线上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从不同角度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展开讨论。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王雨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志远教授等嘉宾受邀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王莉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林坚,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出席会议。会议由张云飞教授主持。
王莉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平凡的,自年初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时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推动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的发展。尽管疫情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中国与世界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一起解决全球性的公共性危机。
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为题,吴舜泽教授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点,重点回顾了“两山”理论演变的三阶段、具体内容以及现实意义,着重分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征内涵以及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强调着力推动绿色惠民、绿色强国,实现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以“以城市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杨开忠教授指出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全球的发展格局,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导力量,同时面临着生态等危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规划与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城市发明大大缓解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因此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以城市为主导。进而,杨开忠教授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成果,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与自然共生的主要形式;城市在人类的空间组织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城市创新是驱动生态文明转型的核心引擎。
以“在疫情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反思”为题,在面对疫情与生态问题的背景下,陈学明教授指出:第一,要进一步认识人类面临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必须切实面对和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第四,必须紧紧抓住改变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关键;第五,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进行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结合在一起;第六,必须全面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文本”等观念。
以“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差异及关联作用研究”为题,欧阳志远教授指出,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出现了全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然而由于环境保护的复杂性,环境污染以及生态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欧阳志远教授提出:建立包括尽量循环利用在内的资源节约型经济;破除西方经济学迷信的蛊惑;必须以农村生态利益共同体为支柱才能力推,否则难以持久有效地调动村民的积极参与。
在上半场评议环节中,陈幸良研究员指出:第一,自然保护十分重要,自然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其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第二,生态建设力图恢复被破坏的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启发;第三,乡村治理与脱贫攻坚的关系仍需思考,消除贫困的事业要在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中得以发展,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第四,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问题仍需重视,城市建设应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前列,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引领生态文明的建设;第五,需要再思考高质量的发展模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道路,从建设人与生命共同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满足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以“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为题,郇庆治教授指出疫情凸显了三大难题。其一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难题”,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基础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众科学基础及其生态主体培育问题;其二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愿景”,即“生产力高度发达”、“大规模集中化的生产和经济”、“美好生活”三个基本意向,其面临着经济增长追求的生态资源与环境限度挑战、现行生产与经济模式的生态风险及其管控挑战、经济发展的社会公正与生态可持续性挑战;其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要旨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地和社会历史文化互动的意义上来理解、面对和改变自然。
以“论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为题,王雨辰教授分析了生态文明理论内部存在的分歧与争论。第一,生态本体论与生态价值论之间存在分歧与争论,即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然而生态文明理论既不能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价值基础,也不能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归宿;第二,当代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的“实然”和“应然”的矛盾,即生存导向与生活质量导向之间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以此形成了“工具论”与“目的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第三,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本体论和生态价值论二者之间应辩证统一,既要符合生态学科和生态哲学所揭示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自然观,又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本体论;第四,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内在统一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既应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又要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以“生态文明内涵解析与政策促进”为题,周宏春研究员从政策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实现的实践路径。周宏春指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生态与文明的组合词,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程度;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人,自然对人具有被动的反作用。进而,周宏春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的内涵原则,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评述了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雾霾防治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最后,周宏春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对顶层设计、建设方法论、生态环境与文明的关系进行了解释与分析。
以“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守正创新的方向”为题,以疫情为思考基础,张云飞教授提出应守正创新爱国卫生运动。从群众路线和卫生防疫的角度出发,张云飞教授分析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指出创新爱国卫生运动应坚持人民性方向、系统化方向、生态化方向、科学化方向、法治化方向,坚持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在总体的角度中考量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进而,张云飞教授指出我国爱国卫生运动要在丰富宝贵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发展,从而打赢疫情防控战,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在下半场评议环节中,林坚编审总结了各位老师的发言要旨,他指出此次主题结合了理论与现实,而对此次主题的研究需要以问题、目标为导向,注意研究方法和治理方法,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多维度的参与,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推广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综上来看,会议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为题,展开了深入、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目标、意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认识。
主题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贡献
王莉丽教授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总结。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各个领域,具有严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内在逻辑,蕴含一种新的科学话语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的遵循和行动的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一种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处理好经济和环境的关系,首先要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重目标中寻找动态平衡。
吴舜泽教授指出,在2018年的5月18、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八个坚持。其中,普通老百姓对这八个坚持印象最深刻第一位的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核心标志性的判断。
杨开忠教授指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人类文明生态转型、建设美好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目标责任体系等等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不是空中楼阁,其对生态文明的兴衰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周宏春研究员指出,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讲话,还有批示中去挖掘,去分析,特别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去研究,这样才能把生态文明思想层面的东西总结出来。在2018年5月18号到19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已经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包括了五个体系的问题,可以注意到,生态文化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从国内的研究看,生态文化研究并没有给予特别大的重视,这一点仍需加强。
主题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途径
吴舜泽教授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发展起来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的是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就是绿色发展其中应有之意,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是传统的协调和可持续理念的升华部分。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就是”这两个字是很有内涵的,第一个“就是”意味着根本不需要转换,就是价值的含义,绿水青山就是幸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我们发展的内涵。第二个“就是”意味着现在实践操作当中比较多的就是转换,是一种转换通道。
陈幸良教授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四重深刻的含义,其中最重要的含义,就是绿水青山要给守着绿水青山的农民和从业者带来现实的收益,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好绿水青山。所以说,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的一个最终的目标。以此,绿水青山不仅还在,而且还能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周宏春研究员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六个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本质要求,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基本内核,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是系统思想。绿水青山本身是有价的,比如说城里人到山水好的地方旅游,当地人宣传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好,负氧离子多,这就是本身的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净化功能、服务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这种绿水青山的价值而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实现方式。
主题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吴舜泽教授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过去很多时候,“两山”被割裂、对立、矛盾看待,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两者是一体的,这是一种哲学突破的意义之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观的核心,这是最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它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
陈学明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为未来的人考虑的,然而实际上当今人类就已经面临着人类能否继续生存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此次新冠疫情,加深理解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所揭示的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我们在面临生态危机,要深入思考这种生态问题与危机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会把人类引向何处去。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能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本质,即人类社会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问题,取决于当今人类能不能跨过生态危机这个槛。作为一个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研究者,我们应该当好生态问题严重性的“吹哨人”。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一方面是在应然的层面上展开的,即我们应该怎么样?这是从人跟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认识了在理想社会究竟应该怎么样。但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又是在现实的层面上展开的,也就是说,他可以使我们回到现实之中,揭示现实世界当中人跟自然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人跟自然对立的本质,这样就使我们从根本上来认识生态问题危害的严重性。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危机主要是使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要素。对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正确地意识到,面临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识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在是太重要了。
郇庆治教授指出,就生态马克思主义而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流看法,或者说关于生态的社会主义有着一种未来绿色前景,应该说是比较乐观的。国内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广阔的未来经济愿景,其主要来自于如下三个意向,第一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第二个是大规模集中化的生产和经济,第三个是美好生活,三者是在政治正确意义上被使用的,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基础。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所深刻挑战的正是上述支撑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愿景”的三个意象,如果我们旗帜鲜明、知行合一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价值观,坚持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取向、坚持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整体性目标意涵与综合性推进战略,我们就必须重新考虑这样三个意向。
由此来看,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绝非只是马恩经典著述的阐发或再阐释问题,而是已然成为一种面向当今时代的批判性新哲学或新政治,甚至是一种真正的生态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研究,绝不仅仅意味着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文本诠释或再阐释,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过去了,其主要还在于结合时代条件,对于合乎生态可持续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制度构想的持续推进,这是我们特别值得重视的。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具有形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潜能的重大事件,我们也应如此理解党和政府最近提倡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蕴。
王雨辰教授指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讲的是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生态中心主义则是有机论的生态世界观与自然观,生态中心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辩护,二者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理解有本质的区别。从哲学史来看,马克思超越了近代西方知识论哲学,创立其独特的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哲学。具体而言,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并且把两个原则贯彻到底,科学地解决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实现了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跟近代哲学相比,其研究对象、任务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使命是通过哲学理性去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不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社会历史包括人类社会历史本身,也包括纳入到实践中的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
周宏春研究员指出,生态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这与哲学、社会学研究是密切相关的,是价值观、行为规范,是人的意识。文化具有更持久的影响,有着更为深刻的重要性。中国有很多的优良文化,比如说研究生态文明都会用到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德经里关于道法自然的思想等等。现在有专门的生态文化创作作家,还有航拍中国等创作,都非常有意义,这使我们感觉到,祖国山河的美好,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国家林草局还在推中华文化示范村的建设,也是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际上跟人们脱贫致富也是密切相关的。
主题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布局
杨开忠教授指出,空间组织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因如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组织问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这个总体方案里面特别强调空间均衡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空间组织上升为制度,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这两项制度是我们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两大支柱。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类为中心,这就自然要求我们在地域上和空间上,以集聚了绝大多数人口的城市为中心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已经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主体形式,经过200多年的工业革命的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城市人口都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部署,而且是日益重要的主要部署。城市在人与自然共生的空间组织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城市在人与自然共生的空间组织中的支配作用来看,我们搞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能脱离城市,而且必须以城市为主导。城市创新是驱动人类文明转型的核心的引擎,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城市为主导。
欧阳志远教授指出,城市是人工自然的典型,农村是人化自然的典型。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农村是相对简单的系统,特别是大城市,更是一种超级复杂聚集体,公众社会活动的种类和范围远非农村可以比例。城市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区,是我们矛盾最集中的地区。我们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新范式,大力推进工业化向生态化、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综合体。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应该走在前列,因为他是人类科技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人与自然矛盾最尖锐的地方,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要从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以此理念为指引,在城市创造出更多人与自然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
郇庆治教授指出,疫情这样一个突发的事件所表明的是,其中的复杂性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要远远超出我们已有的理论认知甚或想象。一方面,对于武汉这样的超大规模都市来说,理应重新考虑目前采用的社会政治制度形式和治理机制是不是充分的,以及如何确保它们的及时、协调与有效发挥作用。但是还要进一步追问,它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民主地自我组织和对整个社会负责的地域空间,并依此来审视我国近年以来所大力推动的城市化都市圈。另一方面,除了应关注现代交通手段导致的人口快速流动所带来的公共治理与安全方面的风险隐患,更要深入分析这种超大规模流动背后的无序与浪费特征及其经济社会背景。无论是农民工还是高校学生的庞大人口流动所体现的,其实都是并不均衡的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并反过来弱化了作为城市和乡村而存在的社会的自主性。
主题五、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
吴舜泽教授指出,在我们旧有的衡量价值评判标准上,由于没有加入生态环境的考量,从而将环境保护和解决发展对立起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一个内涵,或者是将保护生态环境看做是发展的应有之意,这将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相统一。污染物不是环境保护过程中产生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进行解决,要追求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这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是一种新的文明表达和一种形象表达。
陈学明教授指出,通过这次疫情,到了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没有高度统一的领导,没有把国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没有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不把老百姓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将是困难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等基本的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立国的基本层面,经济建设是中心,但中心不等于是目的,不要把中心作为目的;而“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则必须要有新的认识,要全面认识。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只相对于以物为本才是成立的。我们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满足人的物欲,而是应当理解为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文化、心理等各方面需求。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必须反对无限夸大人的力量,一定要降低人活动的强度。
郇庆治教授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解,个体应该注重关于自然生态尊崇敬畏与绿色生活观念风格的培育问题;社会和国家应该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重要元素的日常制度化保护与社会成员的制度性规约的问题;全世界应该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价值观的重大疫情协同应对生态问题。从个体到国家层面,再到全球层面来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话,我们在疫情之后,即后疫情时代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将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特别是在国际层面上,问题甚至可能会变为更为严峻的挑战。
王雨辰教授指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都非常严厉地批评了资本对穷人的伤害。尤其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复讲,穷人受生态危机的伤害最大。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立足于满足人民的生活基本需要,特别是穷人的需要,这叫做以发展为导向的生存问题。我们现在尽管是为了美好生活,实际上核心还是生存导向,还不是生活质量导向。所以,发展依然是我们国家的第一要务。除此之外,有机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都要求破除工具理性的支配,要求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反思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
我们国家追求的是民族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环境治理,保护全球环境治理和地球家园之间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形成共同利润,二是要提升人类的道德境界,只有这两个都做到了,才能从工具论上升到目的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所秉承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任何生态学理论建构都离不开人类的历史和经验,都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明确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所讲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以价值理性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其不仅不会带来生态危机,而且实强调以价值理性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共同发展奠定了物质的基础。
张云飞教授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独创的工作和运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卫生防疫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有交叉,重合和重叠的部分,这尤其是生态文明研究和研究社会动员组织机制的时理应考虑的重要问题。爱国卫生运动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基础,所以爱国卫生运动应该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在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与创新过程当中,要坚持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最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是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基础。
主题六、统筹疫情防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王莉丽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生态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的和谐与共赢的发展。推动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更要统筹推进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吴舜泽教授指出在后疫情时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的时候,新旧动能转换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些地区生态比较良好,但是生态的价值体现不出来,很多贫困地区是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但却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这里形成了一种“绿色的贫穷”,我们称它为“美丽的富饶”。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们绝不能在这些区域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要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此,习总书记曾指出,要产业生态化,同时还要生态产业化,这两件事情要同步做。这些工作中有一个最需要要做的工作,就是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或者我们叫转换的路径。在统筹疫情防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要在“绿”中寻“机”、拓宽路径,更加强调绿色创造发展的引领性,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持续性,从而促就业、促消费、增加收入,实现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祉的统一,使我们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互动、高效包容,创造一个融合发展、韧性持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林坚编审指出要用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来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系统工程涉及要素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全面,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需要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研究和探索的对象,而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文明都贯穿其中。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和绿色发展有几项重要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生态文明教育,这应该是从多层次、多样化、覆盖所有人群的工作,此项工作要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包含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理、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行业,要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化到人们的血液中,贯穿在人们的行为中,从而形成合力,将疫情防控、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
最后,张云飞教授进行会议总结。线上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