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举办“监管、治理与国家建设”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7-04-172017年4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新一期“国家高端智库系列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校长国际事务高级顾问杨大利教授受邀作了题为“监管、治理与国家建设”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人大国发院副院长、杨光斌教授担任评议人,国发院张广生研究员主持。
讲座正式开始前,杨光斌副院长首先对杨大利教授的主要经历及其学术成就作了简要介绍。随后,杨大利教授以环境监管为切入点,在回顾美国环境监管体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监管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主要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回顾美国环境监管体制的演变进程之前,杨大利教授首先对“监管”(regulation)的概念进行了扩充性说明。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监管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监管概念早已越出经济学的狭窄范畴,更多地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属性与特征。通过对美国环境监管体制演变进程的梳理,杨大利教授指出,从现代国际治理的视角来看,监管力度的强化与监管机构的扩大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监管体制变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大量“独立的、非选举”的“专家型”监管机构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甚至包括欧盟在内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监管者”(super regulator)。
随后,杨大利教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监管体制尤其是环境监管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他认为,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既是中国三十多年来最大的一场社会变革,同时更是中国在监管领域取得空前发展的阶段。就规模、数量和完备程度等方面来看,在经历了大量吸收借鉴西方监管体制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当前的监管体制已大体达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等量齐观的程度。但是,与相对健全的监管体制与机构配备相比,“执行力不足”无疑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环境监管乃至整个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
主题讲座结束后,杨光斌副院长针对杨大利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杨光斌教授强调指出,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确经历了一个大量借鉴吸收西方的过程。然而,面对当前中国空前庞大的体量与日益复杂的具体国情,继续单纯效法西方显然不是我们的优先方向。未来,如何实现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监管理念与创新监管体制实践相结合,无疑才是新阶段新形势下中国监管体制改革与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