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世纪末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 及其必要性、可行性问题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10-272023年10月25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24会议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国际政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本世纪末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必要性、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王水雄主持。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不足1000万,自1961年以来出现了首次负增长。中国在世界人口的比重由建国之初的25%,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9%,且仍有继续下降趋势。这种趋势非常不利于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站在现在的时点展望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是一个亟须研讨的话题。
按照会议议程,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勇(疆生)博士,首先发布了新近完成的报告《中国应否设立本世界末20亿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王勇教授认为,站在整个国家和平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缓慢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即现在的“不足19%”有必要维持,不宜再降。这意味着,如果到本世纪末,世界总人口维持在80亿左右的话,中国应该努力达成并维持15亿左右的人口;如果世界人口增长到100亿的话,中国人口应该同比例增长,达到19亿乃至20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思路有必要成为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识。
王勇教授根据自己的调研和分析指出:受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出现了严峻的少子化危机,几年内全国少生了大约2000万新生儿,是目前消费、就业不足的重要原因;王勇教授还特别强调,生育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动力来源,持续的少子化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但“危中有机”,补齐少子化的短板预示着巨大的生育红利。报告将中国的生育问题分为几个领域来把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都有不同的特征,各领域尤其是城乡之间有着充足的政策空间。只要党和政府有决心和明确的目标,让人口总量和相对规模维持在合理水平的方法很多、前景依旧光明。
王勇教授作主旨演讲
王勇教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中得到启发,当地是全国农业现代化最先进的地区,由于较早地放开了“一孩”政策,近年来人口依然自然增长,并没有见到内地农村大面积人去屋空的状况。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不是同一件事,农业现代化的用工会越来越少,但互联互通的乡村以人口发展为中心,完全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富裕之路,并为城市的持续繁荣提供保障。中国广大的农村依旧存在着足够的生育“弹性”,一些简单的激励措施就会非常有效,比如生个孩子每个月国家给3000元,一直给到18岁,全社会即可释放出可观的消费预期和巨大的投资预期。而这些钱很快即可通过乘数效应转换为税收,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持续繁荣。人以弘道,生生不息,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王勇教授提出,要以“人口年轻态”迎接未来,只有且完全可以在人口总量缓慢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这一目标。
郑雄飞教授作重要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郑雄飞教授表示,王勇教授的报告论证中有理论也有数据,有很多学术对话。一些关键概念如“人口年轻态”等很重要。讲人口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人究竟是什么,只是数量吗?只是工具吗?其次,生育又是什么?它是人类繁衍问题,也是个体或者夫妇双方的权利问题。第三,低生育率是怎么形成的?它可能是伴随着资本来的。资本需要人口质量的提升,以服务于资本增长。这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反思。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菊华教授评论说,她非常认同生育对于国家、民族和家庭的重要意义,而当前我们的社会其实淡化了生育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尽管我们肯定已经回不到传统的生育模式了,但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生育水平。站在历史长河中看,在工业革命以前,还是“人口增值论”占据主流,把人当作“人手”,这是“人手论”。如今,虽然“人手”仍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显然已经不是小农时代的那种重要性了。中国的人口总量一直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一直不发达,改革开放后发达了?印度人口很多,为什么经济没腾飞?显然,人口是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口质量还是很重要的。时代步入现在的工业社会,甚至是信息社会,我们当然也需要“手”,但是“机器手”很多时候可以替代“人手”。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禀赋的流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菊华教授作重要发言
杨菊华教授还提醒说,近几年我们的育龄妇女每年减少470万左右,且还在持续减少。我们鼓励国民生育,不仅是钱的问题。除了经济成本以外,还有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今天的年轻人更多是在虚拟空间中交往,动员起来是很不容易的,文化环境也变了。此外,“人口年轻态”是人口结构的问题,人口结构不是简单地通过现在多生孩子就能解决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亮教授指出,需要注意,对于人口来说,不是说增长、加速、扩大就一定是好的,反过来不是说减少就一定是坏的。人口数量是否适合作为一个目标?经济增长是为了人,还是说增长人口为了经济?人口的多和少对于人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未来是不是仍然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的逻辑?人口规模对于国家竞争力,毫无疑问,当下是重要的。但这样一种基础上的国家竞争力是最优的吗?最优的国家竞争力可能是靠软实力,靠科技文化的发展。
马亮教授作重要发言
马亮教授还说,鼓励人口生育不是个新问题,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全世界都很关注。有些北欧国家,新生儿爸爸的产假都能达到上百天。我们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首先要问妇女要不要生。欧美的华人社会,基本是生一个、两个,很少生很多的。我们单纯给钱,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放开国门,让外面的人进来,是不是也是解决问题之道?具体而言,我们要选什么政策工具?全世界都是白花花银子出去,很难奏效。生育友好型城市,一定是让人有稳定预期的。如果政府公信力让人不放心,从国家层面形成一个让人觉得长期稳定可信的政策就很难。现在是早结婚、早离婚、多离婚。国外的情况是,早生育,早变单亲家庭。而我们现在对事实婚姻的认可还很不到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婷教授分析:从对七普数据的挖掘来看,2010-2020年,高教育水平的群体生育率没有下降,大部分的生育率下降来自曾经的高生育群体。2020年,北京市的户籍人口生育水平已经高于流动人口生育水平。中国是个反差很大的二元社会,城市和农村的生育意愿、生育文化是割裂的。在农村,更多受制于生育成本,其压制力比我们想象更大。这意味着,在农村,给钱应该还是能生的;但是在城市就要打个问号。此外,在中国生育的前置条件是结婚。日本和韩国的婚内生育率是远高于中国的,但是日韩的不婚水平远高于中国,这导致了它们的生育率的整体偏低。如果日本有中国这样的结婚率,生育率将达到2.1以上。这也意味着,如果中国的不婚率上升,生育也许更低。现在中国年轻人早婚的成本非常非常高。人们问问题的方式都变了,以前是:“你怎么还不结婚?还不生孩子?”现在,很多年轻人问的是:“为什么你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
李婷教授作重要发言
李婷教授说,所有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归根结蒂是人的发展问题。1974年,西方在罗马尼亚开了人口大会,要求中国、印度控制人口。当时,印度提出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而中国则实施了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出台政策的时候,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掉到2.1左右了。就现在的现实情况来预测,如果现在生育率马上回到2.1(绝大多数育龄妇女要生3个孩子),中国人口还会持续负增长直到本世纪末。换个思路看,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人脑论”。很多时候“人脑”不在规模,而在于发展和激发人的创造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孙龙评论说:如果20年前,说计划生育要废除,大家都会很震惊。王勇教授的研究站在国家层面来看问题,很有想象力,值得讨论。人口和国家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王勇教授认为人口发展本身是内生动力。以往我们更多强调,人口迁移和国家发展的动力有联系,但人口规模无疑也很重要。目前,世界大国中,只有美国和印度的人口在增加。有人预测,到2050年,美国人口将是日本的4倍,俄罗斯的4倍。当年联合国向全世界推广计划生育,其他国家都没有压下去,只有中国压下去了。现在来看,为什么联合国人口基金要推计划生育?是不是也有一些国家的国家竞争力的考量?现在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一些地方有试点,可以再多加研究。
孙龙研究员作重要发言
王勇教授最后发言回应了大家的问题。说:中国的人口理论不能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人口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文化建设如若不能有效地与生育结合起来,就会没有“底气”。令人遗憾的是,“中华母亲节”的政策建议提出快20年了,据说有领导批示了3次,可至今石沉大海。国家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如果持续少子化而国家又不干涉,大量财富会化为泡影,经济被迫“缩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难以想象共同贫困是什么结果。中国14亿人的消费能力已成为工业强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旦失去,后果同样难以想象!在回应李婷教授提出的即便总和生育率马上回到2.1“中国人口还会持续负增长直到本世纪末”的问题时,王勇教授强调:人口的循环是整个社会循环的基础,人口增量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初婚年龄和生育间隔中国都有调整空间。比如法定结婚年龄恢复到1980年以前的“男20女18”是可以考虑的,早育、多育后的母亲上大学采用高考加分制度等等,都是直接有效的办法。
王水雄教授作会议总结
王水雄教授最后做了简短的会议总结。他说人口和社会与经济一样都有周期问题。有些周期是历史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国家需要去积极、快速地面对,特别是要在改变社会文化上有所作为,平抑过度的波动与风险。人口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认真思考,积极讨论。
文稿来源:人大国发院